200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的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2008年西藏地方财政达到460亿元,是1959年的346倍;近5年来,中央政府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947亿元,基建投资达到601亿元。2007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 788元人民币,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小学入学率达到98.2%,初中入学率达到90.7%,对农牧区小学生、初中生实施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在过去的20年里,国家累计投资7亿多元用于维修寺庙、文物古迹和宗教场所。
材料二:西方一些反华势力一直对西藏的民主改革耿耿于怀,出于控制中国的目的,他们歪曲西藏历史,支持达赖集团分裂中国的图谋,利用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然而,随着西藏的日益繁荣、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西方对西藏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2008年,英国政府明确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从政治生活角度,结合材料一分析西藏自治区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当地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五:“十一五”时期,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开局良好,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壮大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大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第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三,深化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合作。
(5)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新疆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材料六:2009年7月6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席发表电视讲话指出,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时期,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的时期,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因此各民族包括新疆各族人民要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团结与稳定。各民族大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包括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100多万各族群众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在。
(6)运用联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理。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一方面积极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努力稳定出口。
材料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此我国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当前国家工作的大局,这是我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出的重大任务。
(1)运用经济常识回答: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稳定出口?
(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3)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治学依据。
材料1:2008年、2007年广东省1-9月份出口增幅变化统计
|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所提问题。
材料1:中国与发达国家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较表
国家 |
教育事业 |
卫生事业 |
社会保险 |
社会福利 |
中国 |
4.6% |
3.7% |
6.5% |
2.4% |
发达国家 |
14.2% |
11.3% |
10.1% |
6% |
材料2:对民生领域的历史欠账,有些是因为当年国家财力不够无法解决。2008年下半年公布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出台了一系列保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改善民生被放在突出的位置:
2008.8.15 |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
2008.10.19 |
国务院降低住房交易税费。 |
2008.10.21 |
财政部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家电下乡”范围。 |
2008.10.22 |
社会保障部对回乡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培训。 |
2008.10.17 |
上调扶贫标准,对人均年收入1067元以下的农村人口实施帮扶政策。 |
2008.11.6 |
国务院提高居民基本养老标准和农村最低保障、合作医疗水平。 |
材料3:扩大内需保民生要以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因为民生欠账多、城乡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大,政府要动用手中财力去“偿还”欠债、“填平”差距。财政收入增加,政府能做的事情就多了,但是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它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社会事业支出方面有何差距?
(2)怎样理解材料3中“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
(3)结合材料,为政府解决“民生欠账”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综合探究题。要求紧扣题意。结合情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究和说明。
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并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明确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呈现出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多数中国人带着“拥护党、感谢政府”的朴素感情参加政治活动,凡事按“领导意思做”,不怀疑、不反对;“文革”所演绎的“大民主”,用情感代替理性,用人治代替法治的政治参与,收获的却是混乱、倒退、浩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在政治参与时,根据法律、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把握自己的行为。在基层民主自治过程之中、在重大公共决策的征求意见之中、在各种竞争性选举之中,都能看到公民理性行为。
材料三近年来,农民工因权益遭受侵害,自感解决无望而采取极端方式抗争或群体性堵路、堵门等事件屡有发生。专家认为,与上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选择沉默,更容易选择极端、群体性甚至是报复性的抗争方式。
(1)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你认为我国为什么要把“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如果以“‘文革’时期公民政治参与与改革开放以来多数公民政治参与之比较”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你提交的报告中你准备如何陈述两种政治参与的本质区别。(6分)
(3)如果你是一名政府官员,你认为从依法行政的角度应如何防止材料三中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