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山地气温、降水与地势相关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有关图中山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山肯定位于北半球
B.该山出现永久积雪的最低海拔约为5000米
C.A、B两坡随高度增加,降水量增加
D.A、B两坡同一高度,降水量多的是A坡
14.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山麓B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A.温带荒漠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的瓜果生产
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 A.①地形 ②国家政策 ③土壤 ④科技 | B.①水源②地形 ③热量④市场 |
| C.①热量 ②水源 ③光照 ④市场 | D.①热量 ②土壤 ③地形 ④国家政策 |
符合图中A类农业地域类型的是:
| A.非洲部分国家的水稻种植业 |
| B.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 |
| C.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
| D.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 |
20世纪70年代前,天然甲鱼很多且价格便宜,但是无人愿吃,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其营养价值的认识加深,甲鱼的价格飞涨,江汉平原就有很多人开始人工养殖甲鱼,然而自然生长的甲鱼要7年才能成熟上市,饲养者便在冬季用温室饲养甲鱼,使其3年就可以上市。此后,甲鱼的价格大幅下跌,于是有很多人又转向观赏龟的饲养。回答问题从以上可见,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的是:
| A.气候 | B.政策 | C.地形 | D.市场 |
甲鱼只养3年就可以上市,这是因为人们改造了:
| A.热量条件 | B.土壤条件 | C.交通条件 | D.政策 |
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变化表,判断问题。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
| 年份(年) |
城市人口(亿人) |
农村人口(亿人) |
城市人口比重(%) |
城市人口(亿人) |
农村人口(亿人) |
城市人口比重(%) |
| 1920 |
1.1 |
5.6 |
16.4 |
1.5 |
10.7 |
12.3 |
| 1940 |
3.6 |
4.8 |
42.9 |
1.6 |
13.6 |
10.5 |
| 1960 |
4.8 |
6.1 |
44.0 |
3.6 |
15.6 |
18.8 |
| 1980 |
7.9 |
4.4 |
64.2 |
6.2 |
25.9 |
19.3 |
| 2000 |
11.1 |
4.4 |
71.6 |
20 |
24.4 |
45.0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的时段是:
①1920年~1940年②1940年~1960年
③1960年~1980年④1980年~2000年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有关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老城区环境污染严重 |
| B.新城区的地价不断上涨,吸引更多的居民到此居住 |
| C.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 |
| D.新城区环境优美,城市设施齐全 |
下列居民区与工业区布局较合理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