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质问罗斯福总统是不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者”呢?
(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夫卢梭诸大哲之微言大义,为起死回生之灵药,返魄还魂之宝方。金丹换骨,刀圭奏效,法、美文明之胚胎,皆基于是。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岂不欲食灵药投宝方而生乎?苟其欲之,则吾请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
——邹容《革命军》
请回答1~2题:据材料一中卢梭对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等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乡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 ——英国旅行家兰恩
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材料四穆罕默德·阿里是“惟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惟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请回答1~2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阿里改革。
古代东西方都注重人文主义,但二者差别极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而人民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为欺诈。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根据这种观点,对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怀疑:“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象什么东西”。
材料三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四 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地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请回答1~4题: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根据材料二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概括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列举材料三中汉代和两宋时期“帝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儒学家们的独特贡献。(4分)
材料四中欧洲启蒙思想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迥异,试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不同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思想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执政经验的历史总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思想创新是使我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次又一次挑战,从而从各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基本保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什么时候就会造成损失,付出代价,陷于被动局面;相反,什么时候能够面对国情,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能使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请回答:
(1)在20世纪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的创新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是什么?
(2)结合两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史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
(3)简要分析促使两大理论产生的共同因素。
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盛会。蒸汽机、电灯、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这些重大发明正是通过世博会传遍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曾以抚摸方式参观了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她在书中写道,如果给她三天光明,她要把最宝贵的第三天留给博物馆,对整个世界做匆匆一瞥,看人类进步的艰难曲折,看历代兴衰和沧桑之变。——温家宝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的地方?
(2)据材料二说明“后方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指出,世博会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促进作用?
(4)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请说明当今社会有哪些有利于人类文明交流和促进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