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简述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令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五五星红旗飘香江, 卷走米旗送英皇。九十九年已然去,游子终回母怀间。五星红旗迎风扬,紫荆花开更娇艳。邓公一语存青史,中华民族庆团圆。
—— 某网友《贺香港回归》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割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分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武装斗争新路?
(3)导致材料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的意义主要指什么?
(5)材料五中“米旗”开始出现在香港与何战争有关?“邓公一语”指的是什么?
解析:

政治与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政治文明。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材料二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材料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材料四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请回答:
(1)材料一法律的发表在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法律体现的主要政治原则是什么?结合材料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该宪法的颁布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律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5)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出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什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其人口总共2万多人;而到1891年,已经有63个城镇。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
——[英国]A·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 虽然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拿手织机工来说,他们在拿破仑战争的早期年代里(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境况不错,可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变化。
——A·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冶——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副照片更令人震惊的了。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利兹、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等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城市人口的变化,对英国的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三中提及的“经济统治”和“分享”,意味着世界连成一体,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两个时期,这种联系是怎样体现的?
(3)依据几则材料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材料三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的三幅图片再现了两极格局下的某些具体场景。根据图片简述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
(5)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姓名
生卒年
著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63
《农政全书》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材料2: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及及其成就

姓名
生卒年
成就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培根
1561-1626
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奠定近代动力学基础
开普勒
1571-1630
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

请回答:据材料从内容、特点、作用方面概括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