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的历史结论是()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C.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D.要不断的改变经济政策 |
苏联的1936年宪法和新中国1954年宪法的相似之处是()
A.颁布的背景是两国已实现工业化 | B.两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
C.都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D.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方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A.工业总产值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基本相适应 |
C.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取消,农村实行集体农庄经济 |
D.经济建设中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
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
A.以农业集体化为前提 | B.输入机器和设备为主 |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 D.优先发展重工业 |
1917年以后,在世界政治生活中新增加的基本矛盾是()A.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