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942年国民政
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 年份 |
占工厂总数比例 |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
占工人总数比例 |
| 1937年 |
16% |
4.4% |
7.3% |
| 1942年 |
58% |
78% |
49% |
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战争的影响 | B.抗日根据地扩大 | C.国际援助的增多 | D.民营工业的发展 |
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缓和社会矛盾,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 B.调整农业经济 |
| C.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 D.规范企业行为 |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空前的破坏,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 |
| B.垄断组织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
|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形成尖锐矛盾 |
| D.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丧失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兴奋地说:“五年来,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他感叹的洋务建设成就是
| A.海军的兴办 | B.电报局的兴办 |
| C.民用工业的创办 | D.新式学堂的兴办 |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
|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
|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
| D.徐小姐爱好读书,阅读《申报》、看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
|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