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池莉
从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里,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可就是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几年熬过去了,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于是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是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
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有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来的碗莲之类的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见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节:序言。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田地十余亩,渐扩充至百余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己。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生搞阴谋,商人们终生搞欺骗,情种终生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生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有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应该是不受诱惑的年纪了。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是就什么事情而言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结合前三段内容,分条写出作者对种花草一事感情变化的过程。
池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而世界上的确又有好多人是多才多艺的。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态美学
蔡毅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来修饰。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关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在生态美学看来,大自然和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遮蔽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只有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春花秋月、苍松翠柏、风花雪月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以崇高美形式出现的大漠荒野、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景象,还能欣赏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人性真谛、展现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精神之美。只有具备这类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性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庄子也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这种美就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简称“适性为美”。庄子主张人要站在不同物种生命本性的立场,追求和维护天下万物顺应各自本性之美的共生共在,达到天人和谐,万物共荣。
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美学不同于过去的传统美学,它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它认为,在生物圈大家庭中,所有生物和实体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生命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是相同的。人类作为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它物种之上,可以对天地万物任意宰割剥夺的特权。生态美学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并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强调对生命的肯定。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来探究美的内涵,提倡要顺应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天地万物。(节选,有删改)
下列有关“生态美学”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由生态学和美学结合而成,它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用审美的情感观照,重构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生态中心主义”的建立,否定了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的“人是机器”的观念,突破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
C.生态美学认为只要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就能欣赏以优美形式和崇高形式出现的自然美,并能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更“人化的”自然美。
D.生态美学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表现为它认为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的价值和权力都是相同的,生命是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对生命万物本性的维护、顺应和伸张,这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
B.人们常用“生态”一词来定义美好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住宅、生态餐厅等词语将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
C.“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后者则强调人类要以爱护、欣赏和利用大自然为自己的职责。
D.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是有区别的,它爱天地万物,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且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在探究美的内涵上,是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的。

下列不属于“适性为美”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C.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6—8题。
堂堂书阵百重关
王充闾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④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⑤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
下列对于“读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文学观念认为,读书有利于读者近距离感悟文学的生命力,接受作品提供的那种契合自我文化心态的情感或思想。
B.从某种角度说,读书有助于唤醒读者自身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可视为一直便捷的自我发现的途径。
C.读书应善于思索,读者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在阅读中寻找话题,要有强 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
D.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这个事例从正面说明认真读书比掌握信息本身更重要。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关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
B.智慧关乎人生,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C.哲学研索重在选择一个准确独特的思考视角,进行完全不同的思考与阐释。
D.信息、知识与智慧,知识,智慧与哲学,这是两组内涵完全不相容的概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重读那些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的作品会觉得了无新意,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说明这些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读者心目中已经开始枯萎了。
B.相对于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有些书的作者虽然很聪明,有才气,但其作品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
C.具备悟性,人们可以更有效的进行阅读思考,把大量的对事实实物的认识的总和加以分析,提炼和组合,形成可供自己参考、使用的材料。
D.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只有提高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使之专门化,才能成为智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最后的较量
欧·亨利
手段高明的惯偷杰米,因在狱中表现好被提前释放。出狱那天,杰米暗暗下定决心,再不回那个该死的监狱了。可是,不久后他又重操旧业,并且连连得手。
杰米与探长班激烈较量后,差点失手被擒。为了躲避班的追捕,杰米逃到艾尔摩小镇上。一天杰米在大街上闲逛,听人谈论起艾尔摩镇银行家亚当很有钱,心中不觉一动。
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他的计划。那天,杰米正在亚当家门口转悠,忽然“嘎”的一声,一辆汽车在他的身边急刹车,差点撞到杰米身上。杰米刚想发火,从车里跳下来一个身材窈窕的女子,杰米完全被她的风采迷住了。这天晚上,杰米失眠了,眼前总浮现出那位女子微笑的问候:“先生,您没事吧?”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杰米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宾塞”先生在艾尔摩安顿下来。他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兴隆。杰米第一次感到正常人生活的美好。他还交了许多朋友,而且如愿以偿,他赢得了姑娘的爱情。原来,他是亚当的宝贝女儿,名字叫安娜。
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他的鞋店很发达,他和安娜已经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亚当先生很器重宾塞。安娜非但爱他,并且为他骄傲。他在亚当一家和安娜的已经出嫁的姊姊家里都很受欢迎,仿佛他已是他们家的成员了。
这天,杰米来到亚当这里,并且把自己以前做案用的那个工具箱也带来了。他准备和安娜一起到小岩商业区去购买结婚纪念品,顺便将这只工具箱送给一个修保险箱的朋友。因为杰米再也用不上这个工具箱,他要开始新生活了。亚当对这个未来女媚非常喜欢,他觉得这个小伙子事业心强,人也正直,安娜和他一起生活一定会很幸福。他倒了一杯红酒给杰米说:“宾塞,时间还早,我们先来看看我新做的保险柜如何?”
杰米这才发现在大厅的右墙角,有一个巨大的保险柜立在那里。安娜的两个小侄子正在这里摸摸,那里摸摸,对这个大家伙好奇得不得了。杰米内行地赞叹道:“的确很牢固。”亚当非常得意地说:“是的,它相当牢固,等我安上它,除了我,任何人也休想打开它,连那个大名鼎鼎的专撬保险柜的高手杰米也不例外。”
杰米没想到自己的名声传得这么远,不觉一阵心慌。好在亚当没有注意到他的脸色,仍在兴致勃勃的介绍他的新保险柜:“除去报警系统不说,单是这密码锁,恩恩,你看这还有三道不锈钢的门……”杰米一边品着红酒一边不地点头。“的确,这保险柜和其它的保险柜比起来,相当先进!”
安娜笑着走过来说:“爸爸,不要老谈您的保险柜了,我们还要去买东西呢。”一家人说说笑笑,谁也没注意到,此时,一个小老头悄悄进了银行大厅,但是杰米注意到了,并认出这个老头就是一直追捕他的探长——班!
原来,班打听到杰米到了艾尔摩小镇,并即将成为银行家的乘龙快婿。于是追踪而来,准备揭穿杰米的老底,把他投入监狱。
杰米挽着安娜故作镇定地向门外走去。班手柱拐杖,站在门口,准备逮捕杰米。就在此时,传来亚当的惊叫声。
杰米和安娜转身一看,不觉得惊呆了。原来两个小侄子一时玩得兴起,竟然钻进保险柜,不小心将柜门关上了。
杰米跑过去着急地说:“快点打开柜门,保险柜密封太严,里面空气不足,用不了一会,孩子们就会没命的!”亚当急得团团转,杰米大声问道:“您冷静点,密码是多少?”
“密码还没设呢!”
“那定时锁呢?”
“定时锁也没装!”
内行的杰米立刻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孩子的母亲发疯似地用手捶打着保险柜的门。有人甚至提议用枪。
安娜转过头,焦急地看着杰米:“你能试试吗?宾塞?你一定有办法,是不是?”
杰米看了看身后的班,心里像翻了五味瓶。他又转头看了看安娜,安娜正满怀希望地看着他。他瞅着她,嘴唇上和急切的眼睛里露出了一抹古怪的柔和的笑容。
永别了,我的爱情!!!
“安娜,”他说,“把你戴的那朵玫瑰给我,好不好?”
安娜惊讶地看着杰米,她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的话,但还是从胸襟上取下那朵玫瑰,交到他手里。杰米把花放在左侧衬衣口袋里靠近心口的地方,挽起袖子。于是文质彬彬的“宾塞”不见了,代替他的是杰米。
真是轻车熟路,不到十分钟,杰米打开了保险柜。两个孩子得救了,亚当一家围着孩子又哭又笑。杰米深情地看了一眼安娜,转身对身后的班说:“班,你赢了,我们走吧!”“你认错了人吧,宾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那辆马车还在等着你呢,不是吗?班转过身,朝街上走去。
杰米看着远去的班,无声地流下了眼泪。这时,安娜从身后紧紧抱住他说:“宾塞,什么也不要说,我永远爱你!”
探长班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
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杰米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宾塞”先生在艾尔摩安顿下来。
(2)“安娜,”他说,“把你戴的那朵玫瑰给我,好不好?”
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主要用了哪些结构技巧?
“最后的较量”的结果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探究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你常喝纯净水吗?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60多种化学元素,与地壳化学元素含量、分布规律是一致的。而饮水是提供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经之一,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与人体中的构成比例基本上相同,容易被人体吸收。如果人体与环境中的水源的某些矿物相互交换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发生某些疾病。
在生命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了较稳定的呈微碱性的内环境。正常人血液的PH值应在7.35—7.45左右。人的细胞活动必需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水中的矿物质,能维持体液酸碱平衡。而如果饮用的是不健康的水,就会导致人体酸化。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称,人体酸化是百病之源。
有了饮水机和纯净水,喝水似乎变得方便多了。现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饮用纯净水。纯净水(或称超纯水、蒸馏水)一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主要是用反渗透法技术处理制成。在生产过程中把有害物质过滤的同时,也去除了钾、钙、镁、铁、锌等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而分解的氧、硫酸、硫磺等酸元素则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了氢离子(H)的浓度成为酸性水。
纯净水在失去矿物质元素以后,它的水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水分子过分串联,变成链状线团结构,不仅不易通过细胞膜被人体吸收,相反,细胞内的生命动力元素的离子还会逆向渗透到细胞膜外侧,进到纯净水的“线团”中,致使人体内有益的生命相关元素外流失。纯净水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及儿童,负作用更大。水营养学专家强调说:青年及儿童钙的需要量30%来自于水,不是完全来自于食物,喝纯净水,30%的来源就没有了,这是第一点影响;第二点,食物中的钙比水中的钙吸收要来得慢,要低的很多,水中的钙吸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食物中的钙受其他营养元素,粗纤维,包括植酸的影响,钙吸收率都很低,只有30%。水生理专家金日光教授指出,有些敏感的人感觉纯净水越喝越不解渴、越想喝,长久下来感觉四肢无力,那是因为常喝纯净水,不仅不能补充钙、锌等微量元素,体内已有的矿物质反而被纯净水都带走了,降低了人的免疫功能,甚至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桶装密封的纯净水,一旦启封与空气接触,24小时后,就开始滋生细菌,因此,把一桶纯净水喝上几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下面有关“纯净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净水一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通常采用反渗透法技术处理制成。
B.纯净水在矿物微量元素的含量上与人体中的构成比例是一致的。
C.长期饮用纯净水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多种疾病。
D.链状线团结构的纯净水不易吸收,而且能致使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元素流失。

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和老人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期饮用纯净水破坏了人体与环境中的水源的某些矿物相互交换的动态平衡。
B.纯净水在净化过程中,虽过滤了有害物质,但也去除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
C.少年儿童饮用纯净水难以获得必需的钙的补充。高 考 资 源 网
D.人体对纯净水中钙的吸收要比天然水中的低得多,慢得多。

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充分获得人体必需的各种矿物元素,尽可能地喝天然水是重要途径之一。
B.人体内环境呈酸性时,就不要喝纯净水了,其余情况下是没有关系的。
C.剧烈运动后,大量饮用纯净水可以及时补充水分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D.纯净水对儿童负作用更大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免疫力不强,因此要加强身体锻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之后,将再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骥才在谈到保护古村落时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他说,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我们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为了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令他欣喜的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对此,冯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冯骥才真诚地表示。“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不过,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特点决定了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C.虽然当年手腕上因作画过分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但令冯骥才欣喜的是自己的辛劳使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D.对照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冯骥才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其中大多数人没有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E.20年来,冯骥才为了保护民间文化付出了勇气、健康、金钱,而今精疲力竭的他反而招来了“不务正业”的指责。
冯骥才先生致力于古村落保护的原因有哪些?
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你如何评价这种看法?请阐述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