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江南某省某乡农村面貌的变化表,完成:
1990年概况 |
2000年概况 |
丘陵为主,土壤贫脊 |
修建水库,引水入乡,营造湖岛风光 |
粮食种植为主 |
淡水养殖及加工式为主 |
砍伐林子,水土流失 |
周边山区及岛屿草木茵 |
文化生活单调 |
“渔村一日游”的项目十分火爆 |
外出打工者众多 |
乡镇企业的就业机会众多 |
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 |
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 |
根据1990年至2000年该乡的发展状况,判断2009年该地区最可能的发展阶段是
A.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 B.工业化阶段 |
C.后工业化阶段 | D.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
导致该乡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改变 | B.产业结构的变化 | C.劳动力数量的大量增加 | D.旅游业的发展 |
该乡大力发展淡水养殖加工业的主要条件是
A.丰富的地表水资源 | B.劳动力丰富 | C.旅游业的发展 | D.周边山区森林广布 |
图1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问题。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A.①地 | B.②地 | C.③ 地 | D.④地 |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 B.河谷变宽 | C.湖泊分流 | D.湖水补给量减小 |
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问题。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 B.230米 | C.340米 | D.420米 |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 B.310米 | C.360米 | D.410米 |
读经纬网示意图(如图),完成下面问题。若图中乙、丁的图上距离约为1.11厘米,该图的比例尺为
A.1:10000 | B.1:200000000 |
C.1:100000000 | D.1:50000000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线段的比例尺大于甲丙线段的比例尺 |
B.甲位于丁的西北方 |
C.甲、乙间的距离与丙、丁间距离相等 |
D.甲位于东半球 |
该图为经纬网,a为晨昏线,b为纬线, m点为a线的纬度最北点,m,n在同一经线上,且纬度差为90°,此时北京为2011年国庆节19时,读图回答问题。m点所在经度、纬度位置可能是 ( )
A.15°E、88°N | B.165°W、88°S |
C.120°E、68°N | D.90°W、68°N |
与n点昼长最接近的是 ( )
A.24小时 | B.12小时 | C.6小时 | D.0小时 |
该图是某地附近两区域等值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读图回答问题。右上图中A地海拔(H)范围和B地温度(T)范围是 ( )
A.1200米≤H<1500米 、6℃≤T<7.8℃ |
B.1000米≤H<1300米、.3℃≤T<4.8℃ |
C.1000米≤H<1300米、6℃≤T<7.8℃ |
D.1200米≤H<1500米、3℃≤T<4.8℃ |
按照左图所示区域的大坝设计(坝顶的图上距离约为0.5厘米),则坝长和最大坝高(坝顶到坝底的垂直距离)大约分别是( )
A.坝长为50米 、最大坝高为145米 |
B.坝长为500米、最大坝高为150米 |
C.坝长为500米、最大坝高为145米 |
D.坝长为50米 、最大坝高为150米 |
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
A.ABCD四地的水都能汇入图中水域 |
B.EFG三地的海拔在750米以上800米以下 |
C.在E地观察不到车站N |
D.铁路沿线要注意预防水库诱发的泥石流灾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