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趋于成熟的表现有①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并制订民主革命纲领 ②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 ④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革命策略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
| A.“另起炉灶” |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 C.“一边倒” |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有评论说,20世纪70年代,中国结束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被动局面,打赢了一场“隐形的世界大战”。这主要是指( )
|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
| B.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两国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 |
| C.赢得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
| D.抵制了西方的和平演变,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 A.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 B.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并行使主权 |
|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 D.有行政自由权和外交权 |
1953年《选举法》规定,我国实行“同票不同权”,即城市选民每10万人可选1名全国人大代表,而农村选民每80万人才可以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说明( )
| A.新中国的农民不是国家的主人 |
| B.我国的选举制度已经完善 |
| C.《选举法》结合了我国当时的国情 |
| D.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不能当选代表 |
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中说道:“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便是同中央人民政府协议事情的机构。一切大政方针,都先要经过全国委员会协议,然后建议政府施行。”这表明( )
| A.中央政府是全国政协下属机构 |
| B.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
| C.全国政协与中央政府分权制衡 |
| D.全国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