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936年2月24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它刊登了当时解决远东危机的四大关键“元首”的照片:日本天皇、满州溥仪、斯大林、蒋介石。下列关于当时时局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 |
| B.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
| C.在日本扶植下溥仪称帝,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和侵华基地 |
| D.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利于解决民族危机 |
《左传》隐公十一年裁,“礼,务圈家、定衬:稷,序人民,利
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址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的是
| A.礼仪 | 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
| C.风俗 | D.贡赋 |
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图一 太庙图二祠堂
| A.嫡长子继承制 |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
|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 D.“国”与“家”结合 |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此记载反映出
| A.唐朝时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 B.四川成为唐朝重要的粮食产地 |
| C.唐朝时长安地区经常遭水灾旱灾 | D.唐朝时长安地区经济日益萧条 |
19世纪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有时甚至高达98%的贵金属,只有极少的货物。此现象直接反映了当时
| A.中英两国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 B.中国生产力水平较英国发达 |
| C.中国自然经济体系下的商品贸易活跃 | 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 |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唐朝时 禁止城市商业 | B.政府对市场实行严格的管理 |
| C.“市易务”是市场管理的主体 | D.市场管理由中央直接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