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②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章)粥③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⑤,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节)
【注释】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 ②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③正考父(章)粥: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章),稠粥。粥,稀粥。 ④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鲁宣公、鲁襄公。⑤服行:实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以为病病:疾病 |
B.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非:不对 |
C.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丰: 丰收 |
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达:显达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B.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C.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以侈自败者多矣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语,又用“古人”与“今人”对“俭”不同态度的对比,目的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作者的观点。 |
B.文中叙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是以长辈的身分,从家风的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娓娓而谈中尤显亲切,让人更易接受其主张。 |
C.文章最后一段举正考父、季文子的例子是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举石崇、寇莱公的例子则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不俭”必“自败”。 |
D.从这篇深入浅出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或失败。 |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 (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嘿解与之,挽车而去挽:牵引
B.幸至丞相府归我幸:侥幸
C.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诣:到
D.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乘: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①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①数年,教乃大行 ②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卓茂宽厚仁爱的一组是()
①性宽仁恭爱 ②嘿解与之,挽车而去 ③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④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 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 ⑥初,茂到县,有所废置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 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卓茂任密县县令期间,十分爱护当地吏民。当有人告发他属下的亭长接受馈赠时,他很谨慎地问明情况,并用礼义教育告发者,妥善解决了此事。
B.卓茂斥责告发者是“敝人”,因为告发者话中有话地指责他没有管好属下官吏,他觉得告发者的行为如同禽兽,毫无仁爱可言。
C.卓茂认为那亭长向来是好官吏,如果百姓出于敬爱而赠送他礼物,他也可以接受,虽然法律禁止此类事情,但这样做是顺从人情,并不违背礼义。
D.卓茂教育告发者的一番话,也表明了他为政的基本思想,那就是与人为善,慎用刑法,注重以礼义教化百姓。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译文:
②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
译文:
员半千本名余庆,晋州临汾人。少与齐州人何彦先同师事学士王义方。义方嘉重之,尝谓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及义方卒,半千与彦先皆制服,丧毕而去。上元初,应八科举,授武陟尉。时频岁旱饥,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子良不从。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怀州郭刺史齐宗大惊,因而按之。时黄门侍郎薛元超为河北道存抚使,谓齐宗曰:“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归一尉,岂不愧也!”遂令释之。寻又应岳牧举,高宗御武成殿,召诸州举人,亲问曰:“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半千越次而进曰:“臣观载籍,此事多矣。或谓:天阵,星宿孤虚;地阵,山川向背;人阵,偏伍弥缝。以臣愚见,谓不然矣。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善用兵者,使三军之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和,此人阵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战?”高宗甚嗟赏之。及对策,擢为上第。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仍充宣慰吐蕃使。及引辞,则天曰:“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烦卿,宜留待制也。”即日使入阁供奉。半千因撰《明堂新礼》三卷,上之。则天封中岳,半千又撰《封禅四坛碑》十二首以进,则天称善。前后赐绢千余匹。五迁正谏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二年,卒。(《大唐新语·政能第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足下:尊称,您。
B.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贫馁:贫苦饥饿的人。
C.及义方卒,半千与彦先皆制服制服:穿上丧服
D.及对策,擢为上第对策:提出对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改名半千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三者去矣,其何以战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①不意乃在朝列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员半千胆识才学出众的一组是()
①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②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 ③三者去矣,其何以战? ④及对策,擢为上第 ⑤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 ⑥五迁正谏大大,封平原郡公。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⑤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晋州临汾人员半千青年时就得到齐州名师的夸奖,被认为是五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贤人,他也因此改名为半千。
B.任武陟县尉时,员半千劝县令开仓赈灾,而县令殷子良不听。后来他趁县令不在时开仓发放粮食给灾民,上级官员对此举反应不一。
C.唐高宗特地向他询问对兵书上所说的天阵地阵人阵的看法时,员半千大胆地陈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令皇帝既自叹不如,又大加赞赏。
D.员半千虽是贤才,但直到任宣慰吐蕃使被引见去告别时,他的言行才引起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决定留下他,后来他受到重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归—尉,岂不愧也
译文:。
②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
译文:。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少读书,辄有志程、朱之学。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
熹宗立,起光禄丞。天启元年进少卿。明年四月疏劾戚郑养性。疏入,责攀龙多言,然卒遣养性还籍。
孙慎行以“红丸”事攻旧辅方从哲,下廷议。攀龙引《春秋》首恶之诛,归狱从哲。给事中王志道为从哲解,攀龙遗书切责之。
四年八月拜左都御史。杨涟等群击魏忠贤,势已不两立。及向高去国,魏广微日导忠贤为恶,而攀龙为赵南星门生,并居要地。御史崔呈秀按准、扬还,攀龙发其秽状,南星议戍之。呈秀窘,急走忠贤所,乞为义儿,遂摭谢应祥事,谓攀龙党南星。严旨诘责,攀龙遽引罪去。顷之,南京御史游凤翔出为知府,讦攀龙挟私排挤。诏复凤翔故官,削攀龙籍。呈秀憾不已,必欲杀之,窜名李实劾周起元疏中,遣缇骑往逮。攀龙晨谒宋儒杨龟山祠,以文告之。归与二门生一弟饮后园池上,闻周顺昌已就逮,笑曰:“吾视死如归,今果然矣。”入与夫人语,如平时。出,书二纸告二孙曰:“明日以付官校。”因遣之出,扃(jiǒng关闭)户。移时诸子排户入,一灯荧然,则已衣冠自沈于池矣。发所封纸,乃遣表也,云:“臣虽削夺,旧为大臣,大臣受辱则国辱。谨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复别门人华允诚书云:“一生学问,至此亦少得力。”时年六十五。远近闻其死,莫不伤之。
呈秀憾犹未释,矫诏下其子世儒吏。刑部坐世儒不能防闲其父,谪为徒。崇祯初,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宪,授世儒官。 (节选自《明史·高攀龙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广微日导忠贤为恶 导:唆使
B.御史崔呈秀按淮、扬还按:巡行
C.谓攀龙党南星党:袒护
D.矫诏下其子世儒吏矫: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攀龙为赵南星门生②给事中王志道为从哲解
B.①辄有志程、朱之学 ②攀龙遗书切责之
C.①孙慎行以“红丸”事攻旧辅方从哲②以文告之
D.①归与二门生一弟饮后园池上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勿与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高攀龙亢直敢言的一组是()
①明年四月疏劾戚郑养性 ②攀龙引《春秋》首恶之诛,归狱从哲 ③严旨诘责,攀龙遽引罪去 ④御史崔呈秀按淮、扬还,攀龙发其秽状 ⑤吾视死如归,今果然矣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攀龙一生崇尚儒学,为官正直,操守纯正。
B.高攀龙对魏忠贤阉党专权乱政深恶痛绝,与他们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C.高攀龙刚正不阿,但受儒学影响,思想迂腐不讲斗争策略,导致斗争失败。
D.东林党失败后,高攀龙毅然赴水而死,体现了杀身 成仁,舍身取义的浩然正气。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疏入,责攀龙多言,然卒遣养性还籍。
译文:。
②窜名李实劾周起元疏中,遣缇骑往逮
译文:。
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间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他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亟矣,掞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掞今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珙尝燕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向士璧守黄州,檄入幕,寻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宋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璧守峡州,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宋史·杨掞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 征谋:征战的计谋
B.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 稽数:核实数目
C.洪坐受其拜,掞为动色 动色:激动的神色
D.惜欠沉细者 沉细:沉稳细致
2.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用故人荐,出淮间杜杲幕
②与之茶局,周其资用 ①制置使孟珙辟于幕
②王登迓于沙市
A.两个“用”不同,两个“于”相同
B.两个“用”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C.两个“用”相同,两个“于”不同
D.两个“用”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杨掞力求上进的一组是()
①风神如许,他日不在我下 ②事亟矣,掞请行 ③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 ④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 ⑤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杨掞出任驻淮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很器重他,多次向他咨询政治军事方面的事。安丰被敌兵包围,情况危急时,他主动提出前去,用奇策解围。
B.杨掞能非常刻苦地训练自己的军事本领。在制置使孟珙手下为官时,曾因财务事招致贾似道要杀他,杨掞不惜金钱结交豪杰,并说服贾似道赦免了他。
C.杨掞曾说服孟珙不斩出语不逊的手下军官。后来有大将立了功,庆贺时孟珙竟傲慢地坐着接受杨掞拜见,杨掞很受触动,于是专心学业,后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
D.杨掞受向士璧征召人其幕府,不久立战功升官。后来在沙市同王登畅谈到半夜,回来后他说,王登勇敢有胆量,恐怕会因不够沉稳细致而失败。王登死后,人们认为他的话是知人之言。掞今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掞今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
译文: 。
②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译文: 。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进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御史的本分职事)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量词,指成套的衣服)而已。儒惭而去。中官(宦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泣谢,从之谢:感谢
B.师儒竞劝劝:鼓励
C.继宗榜曰榜:文告
D.继宗遗以菱芡、历书遗:赠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上已知其人矣②吾其还也
B.①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②公子往而臣不送
C.①御史杖人至死者②今者项庄拔剑舞
D.①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杨继宗“清廉刚正”的一组是()
①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②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③继宗察其非盗,竟辨出之④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⑤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⑥人觐,汪直欲见之,不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④⑤⑥D.②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对囚犯讲人道,按时提供饮食,还叫他们洗浴,体现了一种悯民爱民思想,同时他又善断疑狱,避免了很多冤假错案。
B.杨继宗生性“刚廉孤峭”,一般人难以接近,但他对学官却礼貌有加,待之以宾客之礼。
C.杨继宗大兴社学,并注意落实到实处,尽管他“罚其父兄”,但却功在百姓,利在百姓。
D.汪直说“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意思是说明朝上下官吏除了杨继宗之外全都腐败透顶,这既是对他的赞美也是对朝政的批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