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 1. |
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2.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风餐路宿慢不经心饱经沧桑轻歌曼舞 |
| B.相辅相承枉费心机锋芒必露融会贯通 |
| C.拾人牙慧并行不背流言飞语工于心计 |
| D.风声鹤唳卑躬曲膝张皇失措廖若晨星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桎梏气慨概念化民生凋敝 |
| B.警惕亵读珊瑚礁 明辨是非 |
| C.膳食勘误金刚钻按部就班 |
| D.缠绵轮廓园舞曲原物壁还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乔装打扮班门弄斧趁心如意迫不及待 |
| B.及功近利颐指气使励精图治承上启下 |
| C.深孚众望貌合神离不枝不蔓别出心裁 |
| D.淆乱乾坤磐竹难书远见卓识同仇敌概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鞭苔 虎视耽耽 媲美 推本朔源 | B.霰雪 削足适履 罪愆 持才傲物 |
| C.弹劾 插科打浑 斫伤 街头巷隅 | D.箴言 歃血为盟 诤友 觥筹交错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喧泄 毕竟 箴言警句 前倨后躬 | B.矍铄 震慑 趁火打劫 食不果腹 |
| C.抱负 苟同 天涯海角 万劫不覆 | D.引申 曝光 关怀倍至 嘻笑怒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