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 |
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协作/提携歼灭/忏悔畜牧/牲畜 狷介/细大不捐 |
B.惆怅/绸缪简陋/露面应届/应声茎叶/泾渭分明 |
C.惊蛰/真挚喟叹/称谓着陆/着急鳜鱼/一蹶不振 |
D.湮没/殷红东莞/莞尔愆期/悭吝蔓草/轻歌曼舞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④③②⑥①⑤ | B.③①②⑤⑥④ |
C.④①③②⑤⑥ | D.③②④⑥⑤① |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漳州市平和县秀峰乡平均海拔800多米的五凤山山脉中,环抱着一个3平方公里的 古村落,这就是笼罩着浓厚道教神秘色彩的福塘村。 |
B.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不法商贩不时碰撞着道德和法 律的底线,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达到赚取更多不义之财的目标。 |
C.气象部门预报,2月7日凌晨,福建和湖南西部,雷州半岛、海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 区将有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雾,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 |
D.2月3日中午,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三位导演陈临春、马东和柳钢做客新浪聊天室, |
就草根歌手、植入广告、魔术节目等春晚几大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本年度最炙手可热的组合可以说是“旭日阳刚”,他们翻唱的歌曲《春天里》在春晚后 迅速爆红。 |
B.即使在领导干部热逐文凭蔚然成风、弄张文凭易如反掌的时候,张平也始终以“中专 学历”出场。 |
C.洪洞黑窑工案的爆发给了人们太多的警醒和反思,让人们看到各级政府公务员是何等 的人浮于事、尸位素餐。 |
D.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讣告(bŭ)汗流夹背(jiā)编纂(zuăn)力能扛鼎(gāng) |
B.羞赧(năn)甘之如怡(yí)熨帖(yùn)饮鸩止渴(zhèn) |
C.接恰(qià)徇私舞弊(xùn)按捺(nà)鳞次栉比(jié) |
D.脊梁(jĭ)蜂拥而入(yōng)熟稔(rěn)稗官野史(b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