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见下图
资料2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3 下表是资料1图中A一B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然环境 |
海拔高度(米) |
1600 |
||
年降水量(mm) |
350 |
|||
≥10℃积温(℃) |
2997 |
|||
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公里) |
5200 |
|||
植被覆盖率 |
1900年 |
较高 |
||
2005年 |
显著降低 |
|||
人均耕地(公顷) |
1970年 |
0.57 |
||
2005年 |
0.23 |
|||
灌溉面积(公顷) |
0.0 |
|||
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元) |
4185 |
|||
土地产值(元/公顷) |
5610 |
|||
耕作方式变化 |
1955年~1980年 |
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
||
1981年~2005年 |
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
|||
(l)根据资料l,从B至A反映出____和____地域分异规律。
(2)根据资料2,当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____。当年降水量在____毫米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之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明显________。
(3)根据资料3,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____区,耕作制度是______。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读甲、乙两图,若甲图是地处热带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的部分地区略图,该岛山上有流速较大的河流和森林分布。若对该岛进行开发,综合下面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若图中③处气温为25.5℃那么山顶温度有可能在℃以下。
(2)假如该岛在成因上属大陆岛,发现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则该地的地形类型是,地形成因是。若该岛及其附近海域地层中储有石油、天然气,你认为钻探地点选在岛上是否合适?原因。
(3)乙图是岛屿开发后,形成的一个中等城市示意图,你认为该市在甲图的①②③④处最有可能的是处。原因是 .如果该市工业布局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角度看都是合理的,那么该地常年主导风向应是。
(4)该市如果在图中A处建设商业中心,是否合理?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材料2:该地区相关气候资料。
(1)该地区耕地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若图中①、②、③处将布局粮食种植业,果树栽培业和蔬菜、畜牧业,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粮食种植业,蔬菜、畜禽业和果树栽培业的安排顺序应当是_____。(填代号)
(2)图中甲坡植被受到破坏成为荒坡,则对其合理整治的措施是
A.种草放牧山羊 | B.修梯田、种甜菜 | C.栽种茶树、柑橘树 | D.种植香蕉等热带水果 |
(3)在城镇周围准备建水泥厂,根据工业布局的有关原则,水泥厂应建在_______,其原因
是,食品厂应建在,(在图中⑤--⑧四地中选择)。
(4)若要在该地建一小型水电站,请你选取一合适地点_________(填代号)。
新华网北京2008年3月7日电:渴望更多蓝天的中国今年将用更大的力气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温家宝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务必增强紧迫感,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更大成效。结合下列材料回答(8分)
材料一 我国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材料二 下图是我国2006年吉林和广东两省单位GDP能源消耗统计资料(其中单位GDP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总量/GDP、单位GDP电耗=全社会耗电总量/GDP)。
(1)据材料一分析该种生产模式与单纯输出煤炭相比,主要的优势有哪些?
(2)据材料二,分析吉林和广东单位GDP电耗和单位GDP能耗的差别,并说明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3)在交通方面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
①发展地铁、轻轨 ②大力发展公交运输
③鼓励私人购买小轿车 ④以天然气替代汽油
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面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表回答问题。
(1)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2010年春季B地冷锋频繁过境,气温较常年偏低。在图中绘出冷锋剖面示意图(要求写出冷、暖气团以及用箭头表示运动方向)
(3)对比分析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内容(3分)
(4)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村与龙山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
(2)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3)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说明甲、乙两村所处位置的相同点(最少三点)。
(4)某学校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B、C线路攀登龙山和虎山,有人建议将出发地设在A点。你认为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