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见下图
资料2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3 下表是资料1图中A一B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然环境 |
海拔高度(米) |
1600 |
||
年降水量(mm) |
350 |
|||
≥10℃积温(℃) |
2997 |
|||
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公里) |
5200 |
|||
植被覆盖率 |
1900年 |
较高 |
||
2005年 |
显著降低 |
|||
人均耕地(公顷) |
1970年 |
0.57 |
||
2005年 |
0.23 |
|||
灌溉面积(公顷) |
0.0 |
|||
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元) |
4185 |
|||
土地产值(元/公顷) |
5610 |
|||
耕作方式变化 |
1955年~1980年 |
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
||
1981年~2005年 |
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
|||
(l)根据资料l,从B至A反映出____和____地域分异规律。
(2)根据资料2,当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____。当年降水量在____毫米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之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明显________。
(3)根据资料3,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____区,耕作制度是______。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西起新疆的霍尔果斯,经西安、南昌,南下广州,东至上海,干线全长4 859 km,加上若干条支线,管道总长度超过7 000 km。下图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及中国西气东输线路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试分析中国与中亚进行能源合作的有利条件。(4分)
(2)简述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成对中国产生的有利影响。(4分)
(3)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到达中国霍尔果斯的这条天然气管道,穿越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比较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2分)
A.两线输气终点均为能源紧缺地区 |
B.两线均经过季风气候区 |
C.两条线路设备投资大,但运输连续性强 |
D.两线建设不可能破坏沿线生态 |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简述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
简述防治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读“我国南水北凋工程某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三部分,图示输水干线为工程的主体;主要缓解我国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2)分析该输水干线受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3)结合该线工程分析南水北调调入区的影响?(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域中,有人这样概括:“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振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崛起更待何时?
材料二
(1)有关人士将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珠三角的深圳、长三角的浦东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三大极点”,分析三个区域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
(2)图丙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地势平坦开阔 | B.土壤深厚、肥沃 |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
(3)试分析与长三角相比,“振兴新东北”的主要优势与劣势
(4)填写下表,分别写出甲、乙、丙图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3分)
2012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攀西-六盘水”(攀枝花-西昌-六盘水)资源富集区成为国家规划的西部重点开发区之一。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材料一“攀西-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示意图
材料二甲河段水文站测绘的2001-2011年输沙量变化图
材料三 攀枝花钒钛产业多呈中小企业零星分布,产品主要是钛白粉、高钒铁等,以含钒钛材料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
2011年攀枝花工业产值统计表
产业 |
2011年产值(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钢铁产业 |
456.32 |
23.1 |
化工产业 |
72.58 |
41.7 |
能源产业 |
236.76 |
32.5 |
钒钛产业 |
66.54 |
46.7 |
工业 |
969.33 |
34.0 |
(1)“攀西-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共跨我国________个省,其优势能源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
(2)描述2001-2011年甲河段年输沙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3)攀枝花市正在全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