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对外贸易情况统计(单位:亿马克)
年份 |
世界贸易总额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1850年 |
145 |
33.8 |
15 |
21 |
12.8 |
1870年 |
374 |
91.8 |
45 |
42 |
34 |
材料二 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达到了3/5。
材料三 (英国)煤产量从1850年的4900万吨增至1870年的1.1亿吨。铸铁产量由1840年的140万吨增至1860年的380万吨。钢产量1870年达到22万吨。动力机械由1840年的35万匹马力增至1870年的90万匹马力……1850—1870年的棉花消耗量由5.88亿镑增加到11亿镑。
——以上材料均引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根据材料一,指出1850—1870年各国贸易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中英国生产和贸易发展状况的认识。
A题:【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定的风俗总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格局、文化传统、施政方针下形成的;移风易俗往往是统治者革新的重要举措,能否除旧布新、树立新风尚,是衡量改革是否深入和取得成功的风向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分处泰山南北的鲁和齐,风俗反差极大,成为鲜明对比。
鲁人风俗极为正统。夫妻之间晾衣竿子、挂衣架子、枕席都要分开。一般男女走路也要“男子由右,女子由左”。鲁宣公的女儿寡居,因死守“妇人夜出,不见傅(负责文化教养的人)、母(负责料理生活的人)不下堂”的妇礼,竟然在着火之后,“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
齐人长女掌管家务,自由参加聚会,男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妇女勇敢、豪爽、泼辣、意气风发,全无妇礼的束缚。
——高中历史·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材料三临淄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踘者。……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
材料四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成王对周公说:“立你的长子伯禽,使他为侯于鲁,大大地开发疆域,作周王室的辅助。”于是命伯禽为鲁公,使他到东方为侯,赐给他那里山川,还有土田和附庸小国。)
——《诗经·鲁颂》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齐鲁风俗差异的原因。
材料五
(2)上图反映了明治年间东京的情况,试概括文明开化给日本带来了哪些生活习俗方面的变化,并分析生活习俗变化对日本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对待商业)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故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与之食。……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结合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司马迁思想观点的可贵之处。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贾谊、黄宗羲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历史作用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维经斯基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并同北京大学的革命分子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然后他又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并具体帮助陈独秀等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1921年,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建议孙中山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其中一部分要在“二五”计划期间进行)。对于兴建这些项目,苏方不仅提供贷款,而且从资源勘探、厂址选择,技术设计、机器设备、建筑安装到人员培训、试车投产,都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中苏人民友谊史上光辉的一页。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1958年4月7月,苏联领导人向我国提出共同建立长波电台和海军联合舰队的要求,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理所当然地遭到我国的拒绝。1959年6月,苏联就片面地撕毁中苏双方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际新技术的协定。1959年,赫鲁晓夫参加中国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但在与毛泽东会谈中,埋怨中国对台湾的武力政策给苏联“制造了困难”。希望中国公开表示不对台湾使用武力……此后,苏联政府在两国边境屯兵百万,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并在中国的邻国策动反华活动,甚至公开诉诸武力,武装侵入我珍宝岛,制造流血事件。
——孙友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述评》
材料四:在1989年5月16日的那场中苏会谈上,……邓小平还郑重地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历史上中国在列强压迫下遭受损害的情况,他毫不客气地历数沙俄时代及斯大林时期侵害中国权益的历史事实,“从鸦片战争起,列强侵略中国得利最大的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在一定时期一定问题上也包括苏联”。邓小平谈的第二问题是近30年苏联在整个中苏、中蒙边界上加强军事设施,不断增加导弹,包括派军到蒙古,总数达到100万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此,比邓小平小27岁的戈尔巴乔夫只能神情专注地听着,“我的年龄比你小,那场争论我们不想对此作出评价,而是指望你来作出评价,我同意你的基本想法。对于不太遥远的往事,我们感到有一定过错和责任……”自此,中苏关系拨云见日,实现了正常化。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拨云见日》
请回答:据材料一、二,指出中俄(苏)两国之间传统友谊的具体表现,并谈谈中俄(苏)两国友谊对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据材料三,指出中苏两国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苏联当时主动改善中苏关系的原因。
综合以上所有材料综合,可从中俄关系的发展中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素有“议会之母”的称誉。在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此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体组织形式?
(2)近代中国也蹒跚汇入民主潮流,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什么?它体现了怎样的民主精神?
(3)请评价上述文献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
请回答:
(1)近代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使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请列举近代前期三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战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2)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对于国内有何重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