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
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 | 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 |
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 |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
在19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 B.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 |
C.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 | D.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 |
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社会经济 | C.推动政治改革 | D.促进思想启蒙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
A.严复 | B.郑观应 | C.康有为 | D.王韬 |
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
①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
②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宣传自由平等
④反对对外扩张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