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
A.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 B.仁者爱人,要理解和体贴他人 |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之一胡适曾说:“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直到考试留美官费时(1910年)我才正式用胡适的名字。”直接影响胡适改名的著作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图图志》 | B.张之洞的《劝学篇》 |
C.梁启超的《变法通义》 | D.严复的《天演论》 |
清政府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在英国写信给李鸿章说:“……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船坚炮利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由此可见,郭松焘的言论更接近于
A.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 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
C.改良运动中的维新派 | D.民主革命时代的革命派 |
1917年,改变了新文化运动运行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失败 | B.五四运动取得了预期成果 |
C.十月革命胜利消息的传入 | D.共产党人掌握运动领导权 |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之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说明李大钊:
A.能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