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行性感冒:小病大祸
叶金
从1918年到l919年,甲1型流感几乎传遍了全球。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到了它的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死在炮火之下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4月扩散到全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l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发病率30%,病死率与l957年相近。2009年的全球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
由于流感传染的速度非常快,人们简直无法确定其发源地是何处,许多国家因此受到了指责。在西欧,人们主要把西班牙人当成替罪羊;俄国人则把责任归咎到中亚细亚土耳其的游牧民族身上;德国人却认为是在驻法国的英军中服役的中国人引起了传染;一个美国军官又断定是德国的潜艇把流感作为秘密武器带到了北美大陆。其实,所有的国家对于1918年深秋遍及全世界的流感浪潮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在许多情况下它都会突然猛烈地爆发。在美国的一个装运基地上,大量的士兵纷纷病倒;在里约热内卢,一个等候电车的男士正在向别人打听终点站在何处,却突然倒地身亡;南非开普敦的一个电车售票员说,在短短的3公里的路段上,乘客当中竟有6个人猝死在电车上。
流感给世界各地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强烈。由于大量的农业工人患病或死亡,各地的农业收成都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印度北方的大片庄稼无人收割,波兰的土豆烂在地里无人问律。热带地区的咖啡、橡胶和其它高价农作物也纷纷歉收。
在流感的困扰下.各国的工业和商业停滞萧条,商业和交通被迫陷于停顿,到处都可以听到关于死者悲惨命运的故事,无论是富翁还是穷汉,也不管是社会名流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法抗拒这种可怕的传染。第三次流感浪潮结束后,据估计全世界共有2150万人被这种疾病夺去了生命,其中亚洲人占了三分之二,余下的分布在欧洲、北美和非洲。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多表现为兵营、学校等的“单位内爆发”;丙型多为散发病例,婴幼儿最易感染。目前虽有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流感中度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流感为“小病”,更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
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升温也将给人口稠密但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大气层的漏洞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茂滋生,因为那里的人们经常保持身体的接触,吸入别人的废气。在水中、废物、房屋、家具和食物中滋生的细茵,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在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古人用芳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熏蒸法,燃点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杀虫灭菌,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有一定的效果。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隔离、洗手、禁止随地吐痰是现代社会防止流感流行的常用方法。许多疾病都套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因此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在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对随地吐痰的罚款分别为600港元和500澳元。
在人们还习惯于随地吐痰的情况下,不经过一个重罚严打的痛苦过程,就很难达到“不禁而止”的境界。现代人类采用综合防治法,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1849年,英国著名的麻醉专家约翰·斯诺博士发表于关于霍乱传播问题的文章,提出了“粪便传播说”,在当时是破天荒的。l865年,路易·巴斯德提出了“疾病的病原说”。以巴斯德的名字命名的有两个:一是巴斯德氏鼠疫杆茵;二是巴黎的巴斯德大学。罗伯特·柯克他先后发现了霍乱杆菌、炭疽杆菌和结核杆菌,并因为发现炭疽杆菌和结核杆菌,获得l9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英国医生伦纳德·罗斯,从1890年起开始解剖蚊子,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发现了疟原虫的传播机制。为此他被授予190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选自2009年5月8日《人类瘟疫报告》)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甲1型流感、甲2型流感、甲3型流感都会世界性大流行,每次死亡人数都在几十万人以上,其中甲2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的病死率相近。 |
B.因为流感在许多情况下都会突然爆发而且传染的速度非常快,很难判断其真正的发源地,因此很多国家受到了指责。 |
C.甲型流感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l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但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为“小病”,未引起人类的重视。 |
D.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一是因为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二是因为人们已习惯了随地吐痰。 |
E.在人类与流感对抗的历史上,科学家有的发现的病菌的传播原理,有的发现了新的病菌,他们都获得了特殊的荣誉。根据文章内容,分条阐述传染性疾病产生的原因。
概括流感的分类、发病特点和主要的防治方法。
联系文本探究:“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句话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金鱼的抉择张挥
“乔治,移民到澳洲去的事,你到底作了决定没有?爸爸又写信来催了。”
双手握住驾驶盘的乔治,没立即回答他太太的话。因为他注意到前面有一辆小型货车正要驶离路边的车位,如果手脚不够快,那个车位准会被别的车子占了。
“哎呀,你跟人家抢车位干吗?今天是星期天,组屋的停车场是免费停泊的。你把车泊在这划有双黄线的路旁是违法的,何必冒这个险呢?”
乔治可不听他太太那一套,一边熟练地把车泊进车位一边说道:“少走几步路不好吗?新加坡的法律这么多,怕犯法最好别出门!”
夫妇俩下了车,乔治太太又提起那件移民的事来。乔治显得有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你先去买菜吧,我在那家咖啡摊喝茶等你。移居澳洲的事等一下再说,好吗?”
太太瞪了他一眼,这才扭着腰肢朝菜场那个方向走去。
乔治来到小贩中心的咖啡摊叫了杯茶,就坐下来看报纸。最近,新加坡人谈得最起劲的就是移民问题。而他那个早在五年前就移居澳洲的岳父,一直写信来催他早作移居的打算,可他自己却始终拿不定主意。要他离开自己生活了三四十年的新加坡,移居到另一陌生的地方去,不是一点顾虑都没有的,而且在感情上真有点舍不得呢!唯一令他感到不满的就是新加坡的法律太多了。一想到新加坡的法律他心里就有气。他心里一有气就想到要抽烟。于是,他就点燃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圆着嘴唇把一个一个的烟圈从口中吐出来,像一尾养在玻璃鱼缸中的金鱼在玩吐水泡的游戏那般快乐。因为他常觉得自己就像被人养在鱼缸中的金鱼,而金鱼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吐水泡。
“乔治!乔治!”
太太在不远处传来的叫声惊醒了他的金鱼梦。他连忙站起身,将香烟猛吸了几口,就随手丢在地上,折好报纸就要跑过去帮太太一把,就在这个时候,两个陌生男人突然出现在他身旁,其中一个弯下身去拾起他刚丢在地上的烟蒂,另一个则向他出示了表明身份的证件。
望着那枚还冒着一缕淡淡轻烟的烟蒂,他又想起家中养在鱼缸中的金鱼来了。他黑着脸一言不发,从皮包中抽出身份证来交给对方,心里却不停地骂着:真他妈的倒霉!
夫妇俩憋着一肚子气来到那辆心爱的车旁时,竟发现雨刮器上夹着一张传票。乔治伸手用力一抽,那张传票就到了他的手上,他连看都不看那张传票一眼,就胡乱地塞进裤袋里,然后气呼呼地对太太说:“回家马上打个长途电话给你爸爸,说我们已决定移居澳洲。在这种地方呆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
那个做太太的听了,原本木无表情的脸,却突然现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来。文章结尾写乔治太太“原本木无表情的脸,却突然现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来”表现了乔治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小说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答:阅读文中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乔治心理上的差异。
答:文章把乔治比作金鱼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赏析。
答:乔治觉得在新加坡这种地方呆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所以决定移居澳洲。以你之见,乔治到了澳洲是不是就会有意思了呢?请简述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山不老
梁衡
《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
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
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姓高,名富。
(1987年12月)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换成“记植树英雄高富”好不好?为什么?
文章最后引用周恩来、华罗庚的事迹和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名言,有将老人与这些伟人相比的意思,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是化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师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不也是化妆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象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象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分析“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为什么是这样?
“精神的化妆”与“生命的化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请谈谈你的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绿色奥运是一面旗帜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的创办人。1996年创办了北京地球村。2000年,廖晓义成为国内唯一获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的人;2001年被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授予“绿色文明大使”称号,并获得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2005年获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2006年荣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采访-本刊(指《中国青年》杂志)记者蒋晔
“奥运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不是‘更高、更快、更强’,那是竞技体育规则,奥运精神的核心是体育、文化、环境。”在西城区图书馆做完讲座的廖晓义向记者强调这一点,“奥运精神有三大支点:运动、文化和环境,奥运最初只是一种体育运动,100年前法国人顾拜旦把文化引进奥运的理念,又过了100年,环保作为奥运的第三大支柱写进奥林匹克宪章。”她认为,绿色奥运在于怎么创造一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绿色奥运不是终极目的,而是手段,一种引起并带动全社会关注环保、自觉节约的手段。奥运来了,“绿色”也来了,奥运走了,“绿色”却要在中国扎根发芽,每个人都能自觉选择“绿色生活”,这才是“绿色奥运”的实质意义。
她瘦而干练,穿一件灰白色呢子大衣,因为工作的忙碌,脸上明显带着倦意。多年前,她在四川大学哲学系当过五年老师,纯理论并不能完整地安慰她理想主义的心灵。远赴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国际环境政治专业做访问学者后,她回国创办了“地球村”,全称为“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那是1996年。从哲学转而环保实践,缘于她发现:理论在教化人的效用上还不如身体力行地示范。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从“天人合一”中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是,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模式中“天”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分裂和恶化,必须行动起来,而非拘泥于书斋。
中国的环保事业曾在很长时间里被理解为两大领域: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廖晓义着力于开辟第三条路:绿色生活的公众教育,即动员人们改变对地球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选择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她认为:绿色生活方式是污染控制的源头防治,也是生态保护的治本之策。只有把生活方式作为环保本身的内容时,环保才能走进生活,公众参与也才有了现实的渠道。而只有当环保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全面实现。为此,她与地球村的同伴围绕“让环保走进生活”这一目标做了大量工作:
她写了《中国的工业化与环境的代价》等文章宣传环保,她写了电视片《绿色文明与中国》;她自己掏钱拍电视片《绿色访谈录》、《环保时刻》;1996年,央视七套播出了她拍摄的《环保时刻》……
绿色生活的实施必须有基层载体,这就是社区。当绿色生活成了一种社区文化,就有可能深入到大众的生活并衍化成社会的时尚。从1996年帮助北京大乘巷居委会开始垃圾分类以来,地球村逐渐形成并提出了“让环保走进社区”的绿色社区理念,并于1999年4月与宣武区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了第一个绿色社区试点——建功南里绿色社区。如今该社区已发展出了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环境管理体系,并获得了ISO14001认证。2000年8月,地球村以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申奥为契机,向刘淇市长提交了绿色社区推广建议,得到了市政府和奥申委的重视和采纳。9月,市政府召开绿色社区现场会,18个区县的近百位主管领导参观了建功南里绿色社区试点。之后地球村配合北京市精神文明办的工作,进一步促成政府将创建绿色社区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
廖晓义与她的地球村为环保做了许多工作。但是,资金上的困难一直没有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她。“但还是有许多致力于环保的年轻人加入地球村,有海归学子,也有窗体顶窗体底端公务员。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就是为了与地球村村民一道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对这些加入的青年,廖晓义觉得那是希望。虽然,困难重重,但她与地球村的青年人都在坚持,因为绿色奥运与绿色生活一样,是一面旗帜。
(选自2007年3月《中国青年》杂志,略有删改)文段开头部分详细地介绍了廖晓义的获奖具体时间和奖项,有何作用?
文章结尾说“绿色奥运与绿色生活一样,是一面旗帜”,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从廖晓义和她的同伴们所进行的事业中得到的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联,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俱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下列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多处引用古人名言,如作者一开始就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了文章的针对性。 |
B.本文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从读书想到国计民生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不但视野辽阔,而且思想深刻。 |
C.作者特别赞赏中国方块文字的重要意义,非常深刻地批评了少数人用音标文字代替方块字,以避免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建议。 |
D.本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
E.作者善于运用典故来为说理服务,如第二段运用纪晓岚应答乾隆皇帝的故事生动巧妙地说明了用心读好书、知识渊博能使人灵活应变、化险为夷的读书意义。下列不属于作者对“读书的意义”的论述的两项是
A.读书如卧游,不出门就可以对山川了如指掌,古今历史如在对面,这样就可以代替行万里路的辛苦游历。 |
B.读书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
C.读书可超越时空,与孔孟、杜工部、苏轼等先贤对话,通解古人的情思。 |
D.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这样,人们就会明白读书的真意义,进而肯下十年寒窗苦工去读书。 |
E.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本文标题为“读书的意义”,但第六、七两段却花费大量笔墨谈到文字和文字教育,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文中说“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