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
|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
“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
|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孟子的主张相比,董仲舒的主张
| A.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
| C.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是他的座右铭。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他主张君主专制独裁 | B.他认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
| C.他认为一切人应服从法律 | D.他认为君主的意见高于法令 |
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尊礼爱民、为政以德 | B.人性本恶、严刑峻法 |
| C.君民共治、天下一统 | D.礼法并举、王霸统一 |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 A.道德教化 | B.兴办教育 |
| C.克已复礼 | D.礼法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