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软实力”这个词最早由美国前国防部部长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的解释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来源。”相对于“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即硬实力,他将这种“重要的力量来源”称为“软实力”。他认为,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等等,其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表达。通常而言,一个人或一个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实力,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威胁,所谓大棒;一种是利诱,所谓胡萝卜;一种是吸引,这就是软实力。大棒加胡萝卜的方式,有时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太硬了,相反,一些软性的东西反而容易被人接受,像文化影响力、外交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都是软实力,它所起到的作用,有时比硬实力更大。通过输出一种影响力,从而把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推广出去,并由此影响别国的人,这一点,美国做得最成功。
有人认为,这次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由此证明美国国力.影响力开始走向衰落,美元的强势地位很快就有可能被人民币或别的货币所取代。网络上有很多民族主义者持这个看法。他们为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而欢呼,并由此开始暴露出一种明显的民族自大的情绪。我对这种网络情绪一直充满警惕。为什么?因为与我们的民族自大不同的是,我在美国政治人物最近的一些言辞中,反而看到了一种谦卑和反思的精神。奥巴马总统上台之后,整个美国政界的情绪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你关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就会发现,美国在那个会议上突然变得谦虚起来,不仅姿态放得很低,而且还前所未有地充满反思和认错精神。拉美国家对美国的这种谦逊姿态,普遍反应积极。
一个傲慢多年的超级大国,一旦放下身段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贪婪和欲望,包括反思温室气体排放这样的具体问题,开始变得谦逊,愿意承认错误,并想重新开始一段旅程时,她后面所蕴藏的力量是多么的可怕。美国有一种能力,总能把自己国内的金融危机或海外战争的费用,来使她这个超级大国重新出发,就像上世纪后期,她成功地通过互联网,再一次让全世纪都必须和她做生意。那这一次呢?很多专家都预言,很可能金融危机后,美国又将在某一种技术上领先世界,进而继续领导世界,或许是新能源,或许是别的。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美国这样一个军事强国和文化大国,她除了应用自己的“硬实力”之外,也开始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应用。反思.认错,这在缓解反美情绪上,用的是一种巧劲,因此,我们讲到“软实力”的时候,不要总是只想到文化产业,只想到功夫熊猫或者杰克逊,“软实力”也可能是一种精神,一种姿态。对文中“软实力”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软实力”最早由美国前国务部部长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说的国家的价值观表达。 |
B.文化影响力、外交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都是软实力,所引起到得作用比硬实力更大。因为它把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推广出去,由此影响别国。 |
C.一个国家的能力来源,包括国家的各种文化全球普及性和国际行为规范的支配能力,还都有利于本国的准则和制度,其核心在于价值观的表达。 |
D.把自己国内的金融危机或海外战争的费用,迅速转移到其他国家头上的技术革命或文化发展。 |
对“一个傲慢多年的超级大国……她后面蕴藏的力量多么可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开始注重以反思精神和低姿态产生对别国的影响,这种做法反映了美国国力在国际社会中仍然不失强大。 |
B.其反思和认错精神,在缓解反美情绪上用了巧劲,更易获得以往关系紧张国的好感,有利合作交流,这是以往靠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所达不到的效果。 |
C.很多专家预言在金融危机后,美国很可能又将在某一技术上领先世界,进而继续领导世界,或许是新能源,或许是别的。 |
D.这种反思精神和低姿态,也是美国软实力的一种表现,本质上都会有利于美国自己的准则与制度,同样能起到主宰国际行为规范的作用。 |
结合全文,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通过输出一种影响力,从而使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推广出去,并由此影响别国,这一点,美国不论在最近与拉美国家的交往态度上,还是在文化产业上,都做得很成功。 |
B.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其实力证明的方式上,吸引力往往比威胁或利诱更容易被人 接受。 |
C.在金融危机袭来之际,有人为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欢呼,作者却以美国为例,指出一部分中国人盲目的民族自大情绪很值得警惕。 |
D.这次金融危机虽然肇始于美国,美国国力影响力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但美国的种种软实力表现仍然能引领美国走出困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垓下”问题
施 丁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时期的最后一次大战,它决定了楚败汉胜、楚亡汉兴。对于垓下、垓下聚问题,历来学者颇有异说歧见,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笔者以为垓下、垓下聚是有区别的。垓下是地区名,垓下聚是在垓下地区的聚落名。
何谓“垓下”?《说文》对“垓”的解释是“兼垓八极之地也”,据此,所谓垓下,就是八极地之下。有说垓即“堤”或“高冈绝岩”,则垓下是谓在河堤下或高冈下。以此而言,垓下必是地区名,非具体地点,犹如“塞上”、“河上”、“关中”、“山东”等等,是不能指定为具体地点的。
大致说来,楚汉之际的垓下,在睢水、洨水间开阔的平原地区。此地区当南北要冲,能容纳数十万人马驻屯和打仗。《汉书•地理志》“洨(侯国)”下有“垓下”。洨,西汉时为侯国,东汉改为县。东汉应劭注:“洨水所出。”洨水,即今之沱河,它自安徽宿州市北分蕲水东南流,经宿县、灵璧、固镇等县境,至五河县西北会浼水“南入淮”。垓下就在洨水地区、洨国(县),自《汉书•地理志》所书洨之垓下“高祖破项羽”之后,一千多年间是无人怀疑的。东汉应劭、三国魏苏林、晋徐广、南朝宋裴骃、梁刘昭、北魏郦道元、唐颜师古、北宋乐史等都信从班固《汉书》之说。
不过,苏林、刘昭、郦道元等提到了“垓下聚”。聚,聚落,即人们聚居的村落。垓下聚,即垓下地区的聚落,当是那里的一个具体地点。郦道元在《水经•淮水注》云:“洨水又东南迳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垓下聚在洨县,可谓早有定说,毋庸置疑。“县有垓下聚”之“有”字,请注意之,“有”而非“即”,则“垓下聚”非“洨县故城”。但是,号称长于地理的唐人张守节却在其所撰《史记正义》里说:“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这是对垓下的一个新说法。唐代真源县,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其东十里有没有“垓下”,如今不大清楚。但这个地方在秦楚之际与颐乡相近,属陈郡苦县,而不在汉沛郡洨侯国。张守节把项刘战于垓下从沛郡洨地移至陈郡苦县,真是大错。
今人多以为,垓下在古洨国境内,几乎已取得共识,这是幸事。但对垓下聚则有歧议,有说垓下在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有说垓下在固镇县东、沱河南岸的濠城镇“霸王城”。其实此两说所争议者是垓下聚地点,而非垓下地区。
对于垓下聚,魏晋南北朝学者多有提及,只说在故洨县,未曾详言具体地点。至唐代,《太平寰宇记》卷十七,(虹县):“在县西南七十八里,即汉洨县也,属沛郡。垓下,洨县之聚落名。”又云:“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汉兵围项王于垓下,大败之。”此书不仅把洨故城、垓下(聚)分为两处,而且明确地指出地点方位和距离,洨故城在虹县西南七十八里,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可以说,这是迄今最为明确而可靠的说法。明代嘉靖《宿州志》卷七:“濠城在(灵璧)县南五十里。《东汉书》:‘洨有垓下聚。’注云:洨故城,在虹县西南,即此城也。”又云:“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此指出洨故城在灵璧县南五十里,“在虹县西南”即明代的濠城集。又肯定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明代属灵璧县。它也是把洨故城、垓下分为两处的,并未混二为一。……
自唐至清,绝大多数地理方志古籍都以为垓下聚、濠城(集)皆在汉洨县境,且濠城即洨故城所在地。可谓古有一定之说,近年固镇县濠城集地区考古发掘亦可证明。濠城集、垓下聚并非一地,实为两地。
(节选自2010年9月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对“垓下”与“垓下聚”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垓下是一个地名,楚汉时候的垓下是指睢水、洨水(今沱河)间开阔的平原地区。
B.垓下就是古代的洨国(县),位置在洨水地区,此地区当南北要冲,能容纳数十万人马驻屯和打仗。
C据史料可知,垓下、垓下聚、濠城都在故洨县境内,垓下聚的位置处在沱河南岸。
D. .垓下聚是垓下地区的聚落名,是一个具体地点,当年汉高祖就是在这里打败了项羽。下列表述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对垓下、垓下聚的争议是历史遗留问题,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
B.张守节把刘项战于垓下从沛郡洨地移至陈郡苦县是错误的。 |
C.垓下聚作为一个具体地点,其位置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东。 |
D.濠城集与垓下聚并不是一个地方,濠城集其实就是洨故城。 |
下列表述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垓下在古洨国境内,这一问题今人已取得共识,但对垓下聚则有歧议。 |
B.垓下就在洨水地区、古洨国(县),自从《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汉高祖在“洨之垓下”击破项羽之后从无二说。 |
C.《太平寰宇记》已明确指出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这与《宿州志》的记载是一致的。 |
D.唐代真源县东十里有“垓下”,其地在秦楚之际与颐乡相近。 |
行万里路,谋万家居:吴良镛院士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近90、中风愈后的老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把当天的安排写下来,思考研究课题等工作的进展,上午看书、看报纸,下午坚持做康复运动、练习书法,晚上处理教学事务、与研究生交流……
他就是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2012年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把大红的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了他的手中。
“我为什么要选择学建筑呢?这与早年的经历有关。”70多年前的那次大轰炸,吴良镛记忆犹新: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在重庆合川二中参加完中学统考,日本的轰炸机就来了。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遍地……三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挥手作别合川,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45年末,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共赴清华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夏,经梁先生推荐,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1950年,他收到梁思成、林徽因“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的来信后,冲破重重阻挠,绕道香港回国,重新执教清华,孜孜不倦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之路,并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
在数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创建了体现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人居环境科学。1999年6月,在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时任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的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作为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的首部宪章,凝聚着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智慧的《北京宪章》成为指导新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并以中、英、法、西、俄5种文字出版,获得了世界认可。
“吴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理论研究者,更是一位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实践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65多年来,从首都北京到古城苏州,从海南三亚到云南丽江,从长三角到京津冀,吴良镛带领他的同事、助手们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他“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生理想。
到过苏州的人,莫不为新、旧相映生辉的人间天堂欣慰:旧城居中,四角留出湖泊与空地,楔形绿地沿山脉、水系插入市中心;新加坡工业园居东,开发区在西;城乡结合,园林式开放……10多年前,吴良镛用匠心妙手设计的“九宫格”布局,让“白发苏州”既保留了古旧的韵味,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总体规划评估与战略研究、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从建筑到城市,从城市到区域,42项代表性实践项目,展现了吴良镛“匠人营国”的宏伟抱负,折射出他融“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于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光芒。
2008年夏天,86岁的他不顾年事已高,到自己主持设计的南京红楼梦博物馆施工现场指导。在难耐的酷暑高温中,他突发脑梗(中风)。“在北京天坛医院,他苏醒后的第一件事,是把我招呼到跟前,嘱咐我要抓紧进行当时的一个研究课题——奥运前后对北京城市影响调查。”说到这里,朱文一嘘唏不已。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少有的坚强”——这是60多年前林徽因先生对吴良镛的评价。面对当前的城乡发展,吴良镛说:“城与乡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农业地区的发展,‘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离不开城乡统筹。现在对城市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对乡村的研究却显欠缺。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有很好的传统,以既写实又具诗意的手笔将城乡整体所构成的山川秀美的大地景观表达出来。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等。我们今天正是要从城乡发展的现实出发,谱写大地的新画卷!”
吴良镛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他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早年的经历,决定他后来成为一位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实践者。 |
B.吴良镛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
C.吴良镛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等发展研究,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 |
D.受梁思成先生之约,吴良镛抱着一颗爱国之心,绕道香港,毅然回到祖国,重新执教清华,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
E.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离不开城乡统筹。现在对城市已经较为深入的研究,是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的传统为基础的。文章第一段写吴良镛的生活习惯,请分析其作用?
文章介绍吴良镛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吴良镛作为一代科学大师,身上具备多种素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死 鸟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格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 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 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 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 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 差一点就闭眼戗毛, 耷拉翅膀; 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心里欢喜说: “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 ”林先生笑道: “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 ”贺道台也笑了。说道: “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 “笨鸟。 ”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 。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 它才不叫。 到了傍晚, 太太怕把它闷死, 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 “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一遍,八哥自己又说: “太太起痱子了吧! ”
太太说: “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 、 “请您坐上座” 、 “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 “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 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 说些提兴致的话, 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 但今日兴致高, 竟答应了。 官员跟随左右, 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 裕大人一进门, 它就叫: “给大人请安。 ” 声音嘹亮,
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 “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
贺道台应声便说: “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 “这茶是明前茶。 ”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 “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 “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
知府笑道: “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
裕禄笑道: “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 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 “裕禄那王八蛋! ”
满厅的人全怔往。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 “裕禄那王八蛋! ”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 “这不是我教给它的——”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 “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 “死鸟! ”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 “死鸟!死鸟!死鸟! ”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
B.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 以此来突出并赞誉他的 “绝活” ,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 |
C.作者对八哥咒骂裕禄这一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目的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
D.结尾处八哥飞上树顶却未马上逃走,而是大叫了几声“死鸟”才挥翅飞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更具讽刺效果。 |
E.本文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带有“三言两拍”笔意,具有古典传奇色彩,富有话本文学旨趣。本文以“死鸟”为题,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用意。 (6 分)
小说结尾处八哥语出惊人,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找出三处情节加以简要分析。
主人公为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哥,而是贺道台,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重审“有文化”
张振涛
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隶定在“没文化”之列了。
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下列对传统观念中“有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在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饱读诗书”是“有文化”的判断标准。 |
B.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传承者,都不在“有文化”之列。 |
C.传统观念认为,出口成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就是“有文化”。 |
D.按照传统观念的确认方式,在音乐界,“认谱”就是“通晓音律”,就是“有文化”。 |
下列对“有文化”的“认定模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以“识文断字”来认定一个人“有文化”,这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定下来的。 |
B.技艺传承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认定模式。 |
C.“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告诉我们,活态的传承,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
D.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既要相信书本知识,又要尊重人的价值。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在文字上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音乐上就能“通晓音律”。 |
B.行文走笔、吟诗作赋是高贵的,弹琴舞蹈、唱歌表演是低贱的。 |
C.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活态传承更为重要。 |
D.一个民间艺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
当玫瑰开花的时候
〔智利〕佩德罗•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了许多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去,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羡。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当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囔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都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彤彤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如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那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行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十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女人的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的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的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的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一百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却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如此这般地、一旦被人摘下,也就永远地凋零了。”
“至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采摘的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处算作花萼,又从何处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构思奇特,简要地交代之后就转入对故事的叙述,讲述一个老人专心饲养玫瑰花的故事,用玫瑰花来寄托自己失败的人生。 |
B.“我就像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一百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却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如此这般地、一旦被人摘下,也就永远地凋零了。”这是老园丁对年轻“夫人”的心灵告白,也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 |
C.四个女人就是四朵玫瑰花,他们代表着老人身上的各种缺点,老人是个能够自我批评的谦虚的人。 |
D.本文被称为小小说的经典之作,对老人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及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 |
E、老园丁对玫瑰花的热爱超出了通常的表现,他因此招来自私、讨人厌的名声,可他对于这些满不在乎,因为,这些玫瑰花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他愿意为呵护这些生命付出一切代价。试分析“老园丁”这个人物形象。
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当玫瑰开花的时候”?
联系全文,谈谈你如何理解小说的最后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