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
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 |
B.要不要和平建国问题 |
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 |
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 |
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下列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
B.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
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
D.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
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 B.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 D.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
B.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
D.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
D.“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
《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段话的含义是()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 |
B.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
C.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