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 |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动句) |
C.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
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判断句) |
岘山亭记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①,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②。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③,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没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止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④。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记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知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圹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者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突出,高大的样子。②羊祜,字叔子,晋武帝时任都督,镇守襄阳,有惠政。杜预:字无凯,西晋名将。③蔼然:丰厚,广大的样子。④史中辉:镇守襄阳的官员。光禄卿:官名,掌朝廷祭礼朝会等事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方晋与吴以兵争
②蔼然被于东汉之间者
③山故有亭
④所至有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至于风流余韵
②乃来以记属于余
③而袭其遗迹
3.“写《离骚》之极目者”中的“离骚”是指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蓍也。
译文:
②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译文:
5.对“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道(他们)是自喜声名的显著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要自己等待诚厚之人和有思考的人? |
B.难道(他们)都是太喜欢自己名声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将用来等待诚厚之人而有深远的思考呢? |
C.难道(他们)都喜欢声名而作了很多思考呢,还是对待自己宽厚周全而思考的长远呢? |
D.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名声而作很多思考呢,还是(他们为此)作了周全而深远的思考呢? |
6.文中谈到写此文的原因是(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7.有人评论本文写作特色说:“欧公此文神韵缥缈,如所谓吸风饮露,蝉蜕尘埃者,绝世之文也。”意即文章有自然含蓄的风格特点。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③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④。”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⑤,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⑥。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质,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质,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⑦,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②官在鲁司寇:在,古义同“才”;司寇,管粮秣的小官。③三王:禹、汤、文王。④桡:弱。⑤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⑥政廷:执法官。⑦正法枉必死:正,指“君”或“主”;石渚为廷理,故为主法者。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无罪:不加惩处
C.还车而返还:退回
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阿:私,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石渚辞曰……
B. 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
C. 不复于王而遁 子复事矣
D. 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给文中画线语句添加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物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质,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宋史》卷427)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 已:停止。
B.宜君子之忧之也 宜:应该。
C.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 鲜:很少。
D.夫子没,微言绝 绝:拒绝。
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 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 ⑤去耳目支离之用 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是秦王残暴的行为,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当今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吾之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
答:
⑵ 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答:
⑶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高)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书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真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时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言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帝曰:“公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受。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崔又漏之于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帝常屏左右以待之 隐藏
B. 欲以彰君之短 彰显
C. 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怨恨
D. 高子独敷陈事理 陈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A. 帝常屏左右以待之B. 乃真忠臣也
然终善遇之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C. 为益不少 D. 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
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
7.下列选项中属于表现高允的忠心和无私的一组是( )A. 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
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受B. 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
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C. 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
此非所谓风节者乎D. 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
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允喜欢直言劝谏,朝廷有不恰当的事情,高允就求见,文成帝常常屏退左右来等待他。他有时与帝相谈从早到晚,有时接连几日。
B.高允对朝廷忠心耿耿,帮助文成帝治理国家几十年,做了很多好事,但二十多年没有升过官,家里贫穷。
C.高允内藏珠玑,很有才华,但外表柔顺,说话吞吞吐吐,不善于表达。虽博才多学问,却缺乏刚毅的风骨。
D.高允蒙受文成帝的宠爱和优待,还常让他的儿子以砍柴自给。文成帝到他家,才发现他家里只有草屋几间,几床粗布被子和破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就赏赐绢帛五百匹,粮食一千斛,并任命他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最后一句断句 。
由此观之,汲 长 孺 可 以 卧 见 卫 青 何 抗 礼 之 有 此 非 所谓 风 节 者 乎 夫 人 固 未 易 知 吾 既 失 之 于 心 崔 又 漏之 于 外 此 乃 管 仲 所 以 致 恸 于 鲍 叔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
②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句子断句,并翻译(1)(2)两个句子。
宰予昼寝。子曰:"(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圬:抹灰;粉刷。
(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翻译:(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