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对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动句)
C.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判断句)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注释】①泄庸、种、蠡:均是勾践的臣子。②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③三王:指古代的贤王。④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石头。⑤希:观望,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治:研究
B.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易王事:奉事
C.于是下仲舒吏,死当:应当
D.魏其、武安侯为相而儒矣隆:尊崇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归有忧色
童子莫对,垂头
B.以《春秋》灾异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仲舒礼谊匡正
丹不忍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D.故不足称大君子之门也

使得毕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王向董仲舒求教,董仲舒在回答时提到了柳下惠、五伯等人,目的是告诫易王,遵循仁义,不可施行诡诈之术。
B.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偷出了他的草稿交给皇帝,又因为董仲舒学生的失误,结果导致了董仲舒险些丢掉性命。
C.公孙弘为了打击报复董仲舒,故意向皇帝推荐董仲舒去相胶西王。董仲舒害怕惹祸上身,就借生病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D.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也非常重视董仲舒,经常派人请教于他。董仲舒死后,他的子孙都做了大官。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

(2)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于,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主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团,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邦,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阚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亏损,削弱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用亡郑陪邻其无礼于晋
B.君知难也吾还也
C.舍郑以为东道主使烛之武见秦君
D.唯君图壮也犹不如人

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了,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掉郑国就对您有好处,我就敢麻烦您来做这件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够勇武的。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将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题目。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日:‘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遂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注:踔(chuō): 跳跃。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即雌剑往见楚王将:带着、拿着。
B.汝若生子是男,,告之曰。大:与“小”相对。
C.客以剑王,王头遂堕汤中拟:比划。
D.去时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 嘱:嘱咐,叮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为王作剑,三年成今其智反不能及
B.松生石上,剑在背吾还也,亦去之
C.即斧破其背,得剑夫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D.何哭甚悲耶众士慕仰,若水归海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莫邪子一心复仇的一项是
①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②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③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④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
⑤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⑥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志怪小说一波三折,精彩、生动的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复仇故事。干将是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将,莫邪是他的妻子。“干将”“莫邪”也泛指宝剑。
B.莫邪的儿子为报父仇,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头颅。这个一心为父复仇,头断亦不死的形象感人至深。
C.小说中“客”的形象是游侠的代表,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正义的力量,被压迫者的复仇精神也得到了强烈的体现。
D.楚王是个暴虐的形象。他易怒、嗜血、残忍,为了抢夺“雄剑”而杀害了干将,最终被“客”用“雄剑”杀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 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衡夜思昼诵,身而力践之体:体验
B.衡独坐树下自若危:端正
C.人有所遗:遗留
D.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领:兼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其有取之,不可也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即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会衡请罢益力,从其请今其智反不能及
D.亲择蒙古弟子俾教之汉家除残去秽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4)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