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对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B.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固定结构,何……为,“为”语气词,呢)
C.沛公欲王关中(省略句,省介词“于)
D.赐之彘肩(判断句)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女侠
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丘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馀,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或剑侠也。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不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绡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厅廨三间,东向,床榻备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不妨。”久之,持朱封鐍山门而入,役相戒夜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伺之。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以待,而廨门已启。视之,即红绡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于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代往求之。”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妪挟蒲团敷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此弄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而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绡头人也。众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鐍闭,空无人矣。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常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池北偶谈》)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鞋弓鞋,结束为急装结束:装束,打扮
B.顷刻东,疾若飞隼逝:去
C.殿侧有小门焉扃:关闭
D.年十八九,女子也好:善良的

以下六句话,全部能够表现剑侠“尼”武艺高强的一组是()
①腰剑,骑黑卫,极神骏②非为夜失官银事耶
③其行如飞,倏忽不见④吾当为一决
⑤殊无所苦⑥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A③⑤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城县令崔懋在前往济南府的路上遇见一个大约三十多岁的妇人,她挽高髻,带毡笠,穿锦衣,佩宝剑,神采四射,形象不凡。
B莱阳县役解送官银去济南府,接受旅店主人的建议入住尼姑庵。但在尼姑庵投宿时被贼人发觉,当晚被贼人迷倒丢失了官银。
C作者写剑侠,主要通过他人的耳闻目睹来展开,充分体现了剑侠来去无踪、武艺高强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传奇色彩。
D文章首尾两段前后呼应,通过对剑侠的衣着等外貌描写,以及他人的转述,为读者塑造了行踪不定、神采飘逸的剑侠形象。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或剑侠也。
⑵ 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
用(/)线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 不 得 已 而 去 于 斯 三 者 何先 曰 去 兵 子 贡 曰 必 不 得 已 而 去 于 斯 二 者 何 先 曰 去 食 自 古 皆 有 死 民 无 信不 立。
(《论语·颜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荔,字山披,会稽馀姚人也。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父检,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又尝诣徵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胤言之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剌①,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释褐,署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为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当时号为清白。寻领大著作。
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性沉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时荔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数往临视。令荔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文帝不许,乃令住于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文帝甚伤惜之,赠侍中,谥曰德子。及丧枢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
(选自唐•姚思廉《陈书•列传第五十九虞荔传》有删改)
注:①板刺,即名片。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钦重     雅:向来
B.当时之  荣:认为……是荣耀
C.淡然无    营:谋求
D.命帝之于馆勒:收藏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时太守衡阳王亦造②于其身也,则耻师
B.①王荔有高尚之志②然秦区区之地
C.①荔制碑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D.①居止俭素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虞荔淡泊有节操的一组是()(3分)
①荔辞曰:“未有板刺,无容拜谒。”②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
③荔乃制碑,奏上④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⑤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⑥荔每言之辄流涕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荔为人至孝,母亲死后终身吃素食穿布衣,连音乐也不听了。
B.虞荔长大后,博览典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入仕后深得梁武帝和文帝的器重。
C.何胤非常钦佩虞荔,向衡阳王推荐他当主簿,但虞荔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
D.文帝被虞荔的爱弟之情所感动,下诏向陈宝应索要虞寄,但虞寄最终还是不能回来和虞荔团聚。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
②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②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③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前却不止。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④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雄、班固之设疑以自通一类人
B.往而酒以酣焉等到
C.螳螂为之前不止后退
D.邕陈辞感谢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邕莞然笑曰危不持,颠而不扶
B.其邻人有酒食召邕者王好战,请战喻
C.因请而裁琴昔者先王以东盟主
D.邕闻火烈声景公乃下席而谢

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含有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
B.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
C.邕素为邦乡所宗
D.邕具以告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少年时博学多才,因擅长弹琴,由陈留太守举荐而被征召,但进京途中,走到偃师就假托有病回家了。
B.蔡邕在吴地的时候,能从灶中桐木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听出这块桐木是制作乐器的良材,成就一段“焦尾琴”的佳话。
C.太尉认为蔡邕一向以忠孝著名于世,并对汉朝的史事十分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
D.蔡邕因偶然说到董卓时叹气而获罪,朝中很多人也为之求情,认为杀蔡邕会带来严重后果,王允盛怒之下没有马上同意。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
②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① ,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②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已也,因有贼心,迺③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
二世④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注释:①戎狄:泛指我国西部、北部少数民族。②雅:平素,一向。③迺:同“乃”。④二世:胡亥。(选自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攻齐,大破之,为内史授予官职
B.恬三十万众北逐戎狄带领、率领
C.高雅得于胡亥,欲立之侥幸
D.君之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过失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筑长城,地形,用制险塞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恬任外事毅常为内谋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C.二世遣使者阳周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
D.不敢辱先人之教,不忘先主也私见张良,具告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河南,筑长城
B.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
C.高即私事公子胡亥
D.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秦始皇授给他上卿的官职。
B.赵高犯罪当诛,是由蒙毅依法经办的。始皇念及赵高平常办事勤勉尽力,就赦免了赵高。从此赵高与蒙毅结下了怨仇。
C.全文以概括简练的笔法,客观地记述了蒙氏兄弟的事迹。使蒙氏的忠信与赵高的奸诈形成鲜明的对比。
D.本传篇末批判了蒙恬在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的情况下,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修筑长城,而不顾百姓疾苦。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太 史 公 曰 夫 秦 之 初 灭 诸 侯 天 下 之 心 未 定 痍 伤 者 未 瘳 而 恬 为 名 将 不 以 此 时 强 谏 振 百 姓 之 急 养 老 存 孤 务 修 众 庶 之 和 而 阿 意 兴 功 此 其 兄 弟 遇 诛 不 亦 宜 乎 何 乃 罪 地 脉 哉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②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召有司图(同“按”,按照)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失去) D.大王弗予城而赵璧(欺骗)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使其从者衣褐
B.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盖当蓼洲周公被逮
C.今奈何使舍人怀逃之且秦强赵弱
D.夫秦王既按图予城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 故 曰 蔺 相 如 之 获 全 于 璧 也 天 也 若 其 劲 渑 池 柔 廉 颇 则 愈 出 而 愈 妙 于 用 所 以 能 完 赵 者 天 固 曲 全 之 哉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