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未云何龙未霁何虹(云、龙、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出现彩虹)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词作动词,把鼎、玉、金、珠看作)
C.可怜焦土(可怜,可爱,没有活用)
D.朝歌夜弦(名词作状语,朝、夜:在早晨、在晚上;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事南唐。李璟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榖攻自寿春,璟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榖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淝河。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璟兵所焚,周兵多死。世宗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璟亦遣其元帅齐王璟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璟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璟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璟之守将,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璟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璟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乃拜仁赡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
世宗遣使吊祭,追封彭城郡王。李璟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治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曰:“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选自《新五代史·死节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璟遣将刘彦贞周兵拒:抵御。
B.为夹道以城中属:交付。
C.世宗使璟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之示:告知。
D.吾以仁赡之节也旌:表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彦贞果败正阳而君幸赵王
B.谋诸将出降孰君少长
C.彦贞见周兵却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世宗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虽董之严刑,震之以威怒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刘仁赡的“忠诚节操”的一组是()
①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②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
③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④仁赡独坚守,不可下
⑤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⑥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世宗攻打寿州时,虽采用了“炮舟”“竹龙”等新颖的战法,但由于刘仁赡指挥军队誓死守城,加之天气炎热,连日多雨,河水暴涨,最终只得奔赴濠梁。
B.李重进和张永德两军互相猜疑,不和,正是彻底打败周的军队的有利时机,但李璟达一再不许出战,致使南唐错失了良机,刘仁赡因愤恨而生病。
C.“世乱识忠臣”,刘仁赡能杀子明“节”,就绝不可能临死变节,所以他的副使孙羽伪造他的信件投降,李璟不但不信,还给予了他“抗节无亏”的好评。
D.刘仁赡虽是南唐之臣,但他坚守节操为国而死,也赢得了周世宗的敬重。周世宗不仅派人吊祭他,还追封他为彭城郡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 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②不慊:不满,不高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太平府时,有疑 狱:案件
B.彼皆不识公耳 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世间事 预:干预
D.公沈思其语,不访而归 竟:竟然

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 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 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 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 小民各私其身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的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第二天,又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2)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 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xū 迅速)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奉礼太常,当世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苦吟书疾:快速
B.恒从小奚奴,骑距驉从小:自小
C.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囊出之受:取过
D.非大醉及吊丧日,如此率:全都

作者与杜牧一样“状长吉之奇甚尽”,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这一写作特点的一组是()
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②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
③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④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⑤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⑥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最早了解李贺才华,杜牧曾为李贺集写序并详细描写他的奇异之处。李商隐依李贺之姊所叙写下本文,主要掇取轶事遗闻,有别于史传写法。
B.李贺的诗歌创作往往心有所感,援笔即书,从不先得题然后为诗,而是思量牵合、规定程限。诗作完成后常常弃置不再过问,所以,他的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C.绯衣人召李贺白日升仙的记载,虽然虚妄怪诞,但是作者言之凿凿,既表现了对李贺英年早逝的悲哀,也为这位旷世奇才的诗人的去世渲染了奇幻色彩。
D.末段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其中亦有借题发挥之意。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2)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汤琵琶传
【清】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莫之能善也,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⑤,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B.偶洞庭,风涛大作李东垣善琵琶 泛:泛舟
C.其临敌令曾壮士声 为:替
D.自是猖狂自放,日酒色 荒:放纵,逸乐过度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善弹琵琶”的一组是( )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后来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叙事状物,抒情色彩浓厚。

将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咸习其技,莫之能善也,王以为恨。
(2)人争贱之,而予肃然加敬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赵韫退大参书(1)
【清】王弘撰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属贺相国冯公寿文,且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尝称弘撰文为不于古法。此虽弘撰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以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放还田里。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属耳目焉。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而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不安。甚至使不知者,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并乞上告相国: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2),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午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燕山易水,共闻斯语。唯执事图之。
(王文濡编《续古文观止》)
【注释】(1)大参:对参政官的尊称。王弘撰:陕西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于华山。康熙十八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召至京师,托病拒不应试,后放归乡里。(2)击壤之民:太平盛世的百姓。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撰文为不于古法戾:违背
B.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揆:揣度,衡量
C.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夤缘:攀附权贵,拉拢关系
D.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属意:嘱咐,托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求得相国之欢②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
B.①此虽弘撰惶悚不敢当②揣之于心,亦有不安
C.①属贺相国冯公寿文②天子教育人才
D.①蒙天子之矜怜,放还田里②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

②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

请简述作者没有应赵韫退之请为冯相国撰写祝寿文章的原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