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楚人一炬(炬:名词作动词,放火、焚烧)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储藏收集的金玉珠宝等)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动词活用为名词,渔夫、樵夫)
D.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名词作动词,发白、天亮)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以灌溉 B.亦颇以文墨自慰 C.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D.昏然而同归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予虽不合于俗 ②虽辱而愚之 ③乐而不能去也 ④夫水,智者乐也

A.两个“虽”字相同,两个“乐”字也相同 B.两个“虽”字相同,两个“乐”字不同
C.两个“虽”字不同,两个“乐”字相同 D.两个“虽”字不同,两个“乐”字也不同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A.名之以其能 B.可以染也 C.谪潇水上 D.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
B.明年,丞相薨,吾去卞州,汝不果来——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去了汴州,你没能来成。
C.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当初,我和你都是少年,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久会长久在一起的。
D.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建兴①元年,封亮②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
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示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
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
北驻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③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取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建兴元年为公元223年。②亮:诸葛亮(181—
—234),字孔明。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并大力伐魏,以图统一。③
木牛:与下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为诸葛亮所创。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治:管理
B.还于治中,戮谡以谢众谢:辞别
C.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患:担忧
D.亮疾病,卒于军卒:死去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 B.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
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咎由马谡,而君引愆
C.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D.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今者项庄拔剑舞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因结和亲,(诸葛亮)遂为与国
B.军资(由这些地方)所出,国以富饶
C.亮与(王双)战,破之
D.于是(后主刘禅)以亮为右将军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诸葛亮才智过人、多谋善断的一组是()
①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②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
③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④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⑤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2,4,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结交东吴,平定南中诸郡,从外交经济等方面为伐魏做了充分的准备。
B.街亭失利后,诸葛亮自责用人不当,以致马谡违背命令、赵云邓芝防守失误。
C.斩马谡之后,诸葛亮多次伐魏,斩将攻城屡建国勋,但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
D.诸葛亮不但才智过人,而且严于律己,表现出了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风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直,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姓怙势持官府 怙:依仗、凭借
B.阴结党欲为内应 阴:阴谋
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 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
D.焚香南向拜舞 南向:面对南方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幸得去而已 ② 而君幸于赵
B.①吾固知亡矣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①乃益厉兵儆守 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罗拜设祭,为立庙。 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3分)
(2)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3分)
(3)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方山子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①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③,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④见之欤?
注释:①折节:改变志节、行为。②谪居于黄:苏轼于元丰三年被贬到黄州。③方山冠:汉代乐舞者所戴之帽;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傥:通“倘”,倘或、或许。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归往,拜见
B.环堵萧然环:四周
C.方山子怒马独出怒:使……怒,即纵(马)向前
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缇骑按剑而前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游西山,鹊起于前方山子傥见之欤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下列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苏轼就简略地介绍了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方山子的一生,包括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
B.方山子本名为陈季常,退隐岐亭后喜欢戴着古人方山冠的帽子,所以人称方山子;虽然生活清苦,全家人却怡然自得。
C.方山子原是宦门之后,广有田园;他有异于众人的武功和箭法,满腹文韬武略,曾有志于为国为民,但“终不遇”。
D.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贬官黄州的作者有很深的触动,写其 “终不遇”,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