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姬归汉”佳话质疑
东汉大名士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为胡骑所获”,成了匈奴一个贵族的妻子,后来蔡邕的故交曹操在汉廷秉政,对老友没有子嗣感到很痛心,“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这就是一直被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很多文人都称其为“千古盛事”。
称这件事为“佳话”当然有足够的理由:蔡文姬不但出于名门,本人也是一个才女,史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是一种大众心理;作为政坛新贵的曹操,日理万机之余,还能为一个小女子操心,不惜重金,更使“佳话”添色。
但最近重读蔡文姬自述遭遇的《悲愤诗》,以及记载她零星事迹的《后汉书》,不禁有了点异样的感受,并突然想起了一个千百年来似乎被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盛赞某事为“佳话”、“韵事”时,是否应该更多考虑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
坦率地说,我们在艳称“文姬归汉”是“千古盛事”时,对当事人蔡文姬的心理和情感是关注得相当不够的。蔡文姬在曹丞相派人赎她之前,已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并生下二子。作为一个深受汉文明薰陶而今沦落异域的女子,她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肯定是真诚的,这在其《悲愤诗》中有清晰的表露,但我们能不能说,她对栖息达十二年之久的“胡地”,对朝夕相处的家人,尤其是她的两个儿子,就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依恋呢?从人性的角度,自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无论如何,蔡文姬首先是一个女性,是一个母亲。而文姬归汉是只身而回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旁鼓掌叫好时,承担女性、母亲双重角色的蔡文姬实际上面临着非常痛苦的抉择:一边是故土,一边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蔡文姬却要必须从中选择一个!《悲愤诗》中描述蔡文姬和儿子离别的场面时说:“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真是一字一泪!在这样的人生大痛面前,我们称赞它是“佳话”似乎残忍了一点。
蔡文姬返回故土后,嫁给了一个叫董祀的男子。此人的品行大概是有问题的,在曹操手下做一名小官,“犯法当死”,还是蔡文姬于寒冬里赤着脚、蓬头垢面地去向曹操求情,感动了曹操和当时在座者,才得免死。对蔡文姬来说,更要命的还不止于此,因为她曾托命于异族,还育有儿女,难免被世俗偏见所不容,而其丈夫很可能也曾给过她人格上的歧视,《悲愤诗》中记述文姬婚后生活有两句诗颇耐咀嚼,说“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颇能看出她在家庭生活中如履薄冰的心境。可以认定,文姬归汉以后,生活是并不幸福更不美满的。
“文姬归汉”,当事人有与儿子生离死别之痛,而且她并未因此换来幸福的生活,怎能称其为“佳话”?如果说它是佳话,只于曹操是佳话,因为烘托了这位当朝宰相的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美德;只于旁观者是佳话,因为满足了一种大众心理。
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如爱妾换马、美婢易书之类,当时或后世的许多读书人提起来都神采飞扬,至于“佳话”、“韵事”中的当事人的痛苦和血泪,哪里在其考虑之列呢?下列不属于“文姬归汉”被传为佳话的理由的一项是
A.文姬归汉,使得蔡邕得以父女团聚,消解了痛苦的心情,享受到天伦之乐。 |
B.蔡文姬出于名门,并且是一个“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才女。 |
C.文姬归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符合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的大众心理。 |
D.文姬归汉,体现了曹丞相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高尚美德。 |
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的人们,都更多地考虑了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 |
B.“胡地”生活了二十年,文姬对汉朝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是真诚的。 |
C.“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
D.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的嗜好,并且重物轻人。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姬之所以能够归汉,一方面的原是可能是“金璧”等重礼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曹丞相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的威慑作用。 |
B.文姬在与“胡地”家人分别时,从人性的角度看,极有可能对“胡地”,对丈夫儿子,有一定的感情上的依恋。 |
C.文姬归汉后遇人不淑,董祀品行不端,犯法闯祸,而且在家里给过文姬人格上的歧视。 |
D.文姬归汉,对于曹丞相,对于旁观者的文人们是佳话;但是对于文姬本人,对于胡地的丈夫儿子,可能是残忍一些的人生大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拉加德:金融世界里的香奈儿
2011年6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宣布,法国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被选为该组织下一任总裁,任期将自7月5日开始,为期5年。这也是IMF自1944年成立以来,诞生的首位女总裁。“她就像是金融世界里的可可·香奈尔,”英国《每日电讯》
报如此评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因为她们拥有一样的勇气、坚定和优雅。”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1956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中产阶级之家,她在法国西部港口城市长大。拉加德的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母亲则从事与古典文学出版相关的工作,拉加德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女孩。
17岁那年,拉加德父亲去世。但彪炳独立精神的母亲,并没让拉加德和她的三个弟弟感到末日来临。在参加完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后,拉加德得到一笔奖学金留学美国。拉加德后来说:“世界从那时向我敞开了大门。”她说:“这段经历让我更好地了解了美国人,也让我了解了澳大利亚人、加纳人、丹麦人……”这段令人难忘的留学经历,开阔了拉加德的视野,也令她接纳了美国的社会文化。从美国马里兰州一所女子学校毕业后,拉加德重回法国,入读巴黎第十大学法学院和法国政治研究学院,获得法学、政治学硕士学位。
拉加德的第一份实习工作起点挺高。1973年,精通英语、法语的拉加德在当时的美国共和党议员、后成为美国国防部长的威廉·科恩办公室实习,负责为科恩在缅因州的法语选区回信,解答有关水门事件的问题。
1981年,年仅25岁的拉加德加入大名鼎鼎的贝克·麦肯西国际律师事务所,并为其效力长达25年,直至成为该事务所首位女性主席。其间,因在处理劳工、反垄断与企业收购等一系列法律事务上的突出成就,拉加德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职场飞跃:最初,拉加德加入的是该事务所的巴黎办事处;后来,她一路升迁,调往事务所位于美国城市芝加哥的总部;2004年,43岁的拉加德成为该事务所全球战略委员会主席。
也正是那一年,拉加德获得《华尔街日报》“欧洲商业女强人”称号。2005年,拉加德的才干引起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的注意。德维尔潘邀请她入阁,担任法国政府部长级外贸代表,从此告别律师身份而步入政坛。2007年6月,萨科齐改组内阁,拉加德成为法国首任女财长,一举打破G8经济体内无女性经济部长的历史。
拉加德的斡旋能力,在G20财长峰会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时,德国反对创立欧元区的救援机制,中国反对G20订立全球经济失衡指标,她都在中间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
拉加德在各国政策制定者之间穿针引线、游刃有余。拉加德接掌法国财政事务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降临,但她有惊无险地经受住考验。2009年她被《金融时报》推为“欧元区最佳财长”。在金融危机之后,她创建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时,及时有效地弥合了各方矛盾,也获得了欧洲同行的普遍认可。
现在,尘埃落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面临最严重的挑战,就是解决希腊的危机。虽然目前IMF和欧盟给希腊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因为涉及到希腊国内的经济政策,希腊政府当局也面临严重的反对派的罢工和抗议。
拉加德靠有尊严的沉默,度过了最初的风浪。如今她的形象极为独特,对于法国在国际社会的公信力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性。萨科齐的冲动和表现欲经常令欧洲的伙伴们火冒三丈,然而拉加德凭借她在法律工作中磨炼出的谈判技巧,使得各国在欧洲为债务危机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时刻能够继续讨论。
这一点在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中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努力克服互相厌恶的情绪之时,“拉加德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一位德国官员如是说,“她在国际谈判中促成妥协的能力被认为是一个很强的长处。”
拉加德将她娴熟的管理技巧和团队精神归功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是家里四个子女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女孩;以及她选择的体育项目:花样游泳。“我无论是与兄弟们在一起时,还是在生活中,从不曾单独处事。”有一次,拉加德这样说。“在花样游泳里,你要做到完美地垂直,但同时还必须与其他人完美地协调。”
竞选期间,拉加德曾经来到中国,她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将支持中国在IMF获得更高的投票权,另外还会协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但她同时重申,首要任务仍然是处理好威胁希腊、葡萄牙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欧元债务危机。有一句话,体现了她一贯的战斗力,“我要像法网战中的李娜一样,充满信心。”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拉加德的母亲在拉加德的人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她的影响下,拉加德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业,留学美国,开阔了视野;重回法国,获得了法学、政治学硕士学位。 |
B.加入国际律师事务所之后,她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职场上的飞跃,这也使得她能有机会在处理劳工、反垄断与企业收购等一系列法律事务上有突出表现。 |
C.法国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拉加德被称为“金融界的可可•香奈儿”,是因为英国民众认为她们拥有同样的勇气、坚定和优雅。 |
D.本文撷取拉加德人生中的若干片段,重点表现了她在经济领域中的卓越才干,进而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坚强、执著、自信的精神。 |
E.萨科奇已经让欧洲的伙伴们火冒三丈,但拉加德凭借出色的谈判技巧,使得债务危机问题得以解决,这足以看出她在维护法国在国际社会的公信力上的重要性。拉加德最终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位女总裁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叙述拉加德竞选期间访问中国的经历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要成就一番事业应该具备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曼希沃踮着足尖走进来、撞见孩子坐在太高的键盘前面的那一天,忽然心中一亮:“哦,神童!怎么早先没想到呢?这不是家庭的运气吗?他将来可以带着我周游德国,也许还能到国外去。那不是又愉快又高尚的生活吗?”
一吃过晚饭,曼希沃就马上把孩子赶到钢琴前面,要他把白天的功课复习三遍,直到他眼睛累得要合拢来的时候,从此竟是每天如此。克利斯朵夫很快就厌倦了,后来竟闷得慌了:他连去看看亲爱的河的时间都没有了。他的骄傲与自由都受了伤害,他愤慨极了,他决意不是从此不弄音乐,就是尽量地弹得坏,使父亲灰心。这让他自己也不大好受,可是他的自由独立非挽救不可。
从下一课起,他就实行他的计划。他一心一意地把音弹错,把装饰音弄成一团糟。曼希沃叫着喊着,继之以怒吼,戒尺也像雨点一般落下来。克利斯朵夫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来,忍着痛苦照旧乱弹。曼希沃和他一样固执,发誓哪怕两天两晚地拼下去,也绝不放过一个音,直到儿子弹准为止。
“爸爸,我不愿意再弹了。”他鼓足勇气说。
曼希沃气得不能呼吸了。“怎么!怎么!”他喊道。
“我不愿意再弹,因为我不愿意挨打,”克利斯朵夫大哭大叫地说,“而且,我不喜欢音乐!”
克利斯朵夫给赶到了楼梯上,又脏又暗、踏级都给虫蛀了的楼梯上。天窗的破玻璃中吹进一阵风,墙上湿漉漉的全是潮气。他一边哭一边照旧望着周围的东西,不久他站起来,窗子在吸引他,莱茵河在屋下奔流。在孩子心目中,河仿佛是个有生命的东西,是个不可思议的生物,但比他所见到的一切都强得多!什么也拦不住它,不分昼夜,也不问屋里的人是悲是喜,它总是那么流着,那样的恬然自得。要能像它一样穿过草原,拂着柳枝,在细小晶莹的石子与砂块上面流过,无愁无虑,自由自在,那才快活咧!
孩子全神贯注地瞧着,听着,仿佛自己跟着河一起去了……他闭上眼睛,波涛汹涌,急促的节奏又轻快又热烈地向前冲刺。而多少音乐又跟着那些节奏冒上来,像葡萄藤沿着树干扶摇直上:其中有钢琴上清脆的琶音,有凄凉哀怨的提琴,也有缠绵婉转的长笛……那些风景隐灭了。河流也隐灭了。只有一片柔和的、暮霭苍茫的气氛在那里浮动。克利斯朵夫感动得心都颤抖了,凡是可怕可悲的事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场轻飘的梦,一阙清朗的音乐,在阳光中浮动,好似处女座的众星在夏季的天空闪烁。
然后,什么都隐灭了,一切形象都化掉了……一片汪洋,一线水波在天边颤动,——那是大海。河向着海流去,海也向着河奔来,终于河流入海,不见了……音乐在那里回旋打转,舞曲的美妙的节奏疯狂似的来回摆动。自由的心灵神游太空,有如被空气陶醉的飞燕,尖声呼叫着翱翔天际……欢乐啊!欢乐啊!什么都没有了!哦!那才是无穷的幸福!
时间流逝,黄昏来了,楼梯那边已经黑了。——小克利斯朵夫老是伏在窗洞边上,抹得乌七八糟的苍白的脸上闪着幸福的光彩。他睡熟了。
他不得不让步了。虽然英勇的抵抗极其顽强,终究给戒尺制服了,每天大部分时间他必须坐在这架刑具前面。
他自以为对音乐恨透了,但他拼命用功,那可不是单单为了怕父亲的缘故。祖父有过几句话给了他深刻的印象。老人看见小孙子哭,就郑重其事地和他说,为着人间最美最高尚的艺术,为着安慰苍生,为着为人类增光的艺术而吃些苦值得的。克利斯朵夫一方面因为祖父把他当作大人看待而非常感激,一方面因为那些话跟他高傲的精神非常投合而大为感动。
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音乐所引起的某些情绪深深地映在心头,使他不由自主地留恋着音乐,把一生奉献给这个他自以为深恶痛绝、竭力反抗而无效的艺术。
(节选自罗曼罗兰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有删改)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昏时小克利斯朵夫“脸上闪着幸福的光彩”,说明他看清并真正踏上了自己的音乐之路,这一细节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
B.小说通过小克利斯朵夫有音乐天赋——反抗弹琴——决定把一生献给音乐的情节,再现了他走上音乐之路的经历,引人深思。 |
C.“尽量地弹得坏”“一心一意得把音弹错”,就是因为小克利斯朵夫想去看河,从而产生烦闷和厌倦情绪。 |
D.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多样,既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又有联想与想象,使富有音乐天赋的小克利斯朵夫的形象跃然纸上。 |
E.曼希沃把贪恋玩耍的小克利斯朵夫闷在屋子里练琴,这使钢琴成了小克利斯朵夫的刑具,也使他开始在自由与音乐之间挣扎。小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小克利斯朵夫最终把一生奉献给这个他自以为深恶痛绝、竭力反抗而无效的艺术,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反抗“无效”的原因。
有人说,克利斯朵夫能够在音乐方面取得成就应该感谢他的父亲曼希沃,也有人说一个音乐天才几乎毁在了父亲曼希沃的手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是人生最高的智慧。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而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美”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节)关于“人”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动物,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 明人的。 |
B.人是最难懂的。所以“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别人。 |
C.在进化过程中,人的习性里还保留着一部分“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此外,人的习性中还存在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 |
D.人的生活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和美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它们的起源不是抽象概念。 |
B.儒家说:“食、色,性也。”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和美。 |
C.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 |
D.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证明了人的性格具有两面性,不能把人简单地分类。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还有心灵。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就会在人脑里引起对外界事物的初步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人的本能和情感。 |
B.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就能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因为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 |
C.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有重要的作用。 |
D.哲学和心理学家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认识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简要回答。
①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②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
从全文看,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有哪几层含义?请简要分析。
本大题共小题,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颇为独异的一个理论特质。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节选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
B.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C.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
D.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
B.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
C.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展动态。 |
D.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
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合理合度的状态。 |
B.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易》。 |
C.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形成了包括 “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
D.“中庸”是中国哲学一个“中”的重要理念,强调无过无不及,为人处世要适度。 |
E.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谐统一,只能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