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理想的能源——氢
化石能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以铀为基本燃料的核能等,其资源有限,终将枯竭。同时,这些能源又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就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能源。
氢能是新能源中比较理想的。实质上,它是一种二次能源,可从各种能源中转换而来。它燃烧后只生成水,且能量密度高,使用方便。随着制氢和氢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将成为21世纪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中的新型制氢技术,将主要考虑硫化氢制氢、低电耗电解水制氢、生物化学制氢、等离子化学制氢、太阳能和原子能制氢。
氢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如,掺氢汽车,是以金属氢化物为贮氢材料,利用汽车发动机的余热,可使贮氢材料释放氢气;还有一种全氢汽车,这两种汽车均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在飞机上试用氢燃料也已获得成功。此外,氢燃料电池应用于航天器、潜艇和其他运输工具也是很方便的。
大型燃料电池发电站已开始商业化。由于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是电解制氢的逆反应,制氢与燃料电池可与大型电厂、水电站共同组成储能与共同负荷相补的供电系统,电多时制氢,电缺时用氢能供给燃料电池发电,这将是今后理想的电力工业组合。
此外,在民用能源,如炊事、供暖、空调等方面,氢能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们认为氢能比较理想,是因为(   )

A.它是清洁而持久的能源。 B.它是可以再生的能源。
C.它便于制取和贮存。 D.它的应用前景比较广阔。

掺氢汽车在燃料的使用上,其特点是(   )

A.既可燃烧汽油,又可燃烧氢气。
B.既可贮存氢气,又可燃烧氢气。
C.可同时燃烧汽油和氢气。
D.它解决了贮氢与释放氢的难题。

“理想的电力工业组合”指的是(   )

A.制氢厂与氢燃料电池厂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B.制氢、燃料电池厂与大型电厂、水电站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C.制氢厂与电池厂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D.电解制氢厂与发电厂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清晨,我在城市的河边散步,城市还没完全醒来,大张嘴巴睡得很香,它的蛛网一样细密、麦芒也似尖利的牙齿疏可走马,密可罗雀,它的肠是盘曲环绕的街道,胃是钢筋水泥的楼群,而人类就行走和居住其中。它轻轻咂嘴便有血肉横飞,牙齿微挫就有魂销魄散。我感慨城市人越来越不好当,想当城市人你首先得学会喝变质的水、呼吸发臭的空气、吃陈年的粮食、吐黑色的痰、患古怪的病、住鸽子笼……
城市是个能量的怪物,这个可怕的能量的变种,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成长的。
它所拥有的能量都是人类轻率地赋予它的。它在以往已经制造出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它仍将在以后继续制造出这样的灾难。假如人类不能最终将这种分崩离析的能量回收和利用,那么21世纪等待人类的,将是能量与能量的持续不断的交换和较量,直至耗尽物华天宝和人类的生命。
天地生养万物,也生养人类。人类之成为佼佼者,便是因为善于吸收自然界的能量。如同阴阳正反大小多少在自然界共生一样,善恶美丑好坏正邪也在人类社会并存。这种天人合一的能量足以使人类与宇宙万物共存共荣,却因为人类中枢神经时常短路导致弱视和动作机制失控,在释放这种能量的同时滥用了自然的信任,使阴阳裂变,正负相逆,两极分化,取之于自然的巨大能量反过来又重创了自然。
什么是污染?污染其实就是物质的错位,碱放进醋里,油泼在火上。什么是破坏?破坏就是能量的失衡,火车脱轨,飞机失控。
不妨现在就把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的行为置于时空的放大镜下正反两面细细审视,正着看我们人类的创造实在丰硕而且伟大,反着看却觉得我们人类有时候实在渺小而且可笑。
当能量怪物含化太阳时,冰箱中最后只剩下一条冻鱼,那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等繁华散尽之日,尘埃落定之时,纤毫毕现之际,悔之晚矣。
诗曰: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在时若不思,思时已不在。
下列对文中“变种”一词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是个能量的怪物,它正在吞食人类的资源。
B.城市是不断变化着的,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成长的
C.城市所拥有的能量都是人类轻率地赋予它的。
D.城市在其所拥有的能量不断制造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

以下理解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城市所拥有的能量都是人类轻率地赋予它的,这个可怕的能量的变种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B.如果人类短视,在释放能量的同时滥用了自然的信任,使取之于自然的巨大能量反过来又重创自然,必将自食恶果。
C.21世纪是能量与能量持续不断的交换和较量的世纪,是耗尽物华天宝和人类生命的世纪。
D.不能只看到人类的创造丰硕而且伟大的一面,还要看到人类有时候实在渺小甚至可笑的一面。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实际上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贝,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人类是可以将这种分崩离析的能量回收和利用。
B.自然界的能量足以使人类与宇宙万物共存共荣,而人类使用自然界的能量的时候却时常导致自然界受到伤害,而自己也受到伤害,可见人类有时也是愚蠢可笑的。
C.文章开头,作者对城市生活进行了一番描写,抒发了一番自己感慨,表明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恶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D.“等繁华散尽之日,尘埃落定之时,纤毫毕现之际,悔之晚矣”意在提醒人类在吸收自然界的能量时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开始复兴
虽然全世界已经开始习惯中国飞速增长的全球贸易顺差,但是中国官员正在为本国一个不断出现赤字的领域苦恼,那就是文化领域。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四经济强国,在全球贸易谈判以及汇率等各个问题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它没有像《哈里·波特》和《达·芬奇密码》这样的畅销书,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让它变成一个文化强国。
北京将于2008年主办夏季奥运会,今后几年被视为一个重要契机,中国可以借此展示自己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
通过关注文化来提升中国在海外的形象,这是北京制定的旨在把自己描绘为一支“软力量”的外交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从非洲到拉丁美洲,再到亚洲,中国政治家一直想方设法将一个和谐的、热爱和平的国家形象展现在各国面前。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外国人经常会想到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个国家为自己拥有的悠久而璀璨的文化遗产而自豪。然而中国人,特别是文化领域的官员也抱怨说,海外的观察家对中国现有的艺术、文化和新闻报道抱有偏见。
现在,中国文化界的负责人正急于扭转这种局面。为了将中国文化推广到全球各地,他们采取了一项旨在普及汉语的大规模行动。北京宣布,计划在全球各地成立100所孔子学院,帮助外国人学习中国普通话。
随着汉语的普及,书籍和其它出版物也成为中国发起的文化攻势的重点。中国官员正在寻找一部大作,从而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文化界的地位,并让外国出版商为争夺外文版权展开大战。
去年,企鹅图书有限公司花费10万美元买下了姜戎所著的《狼图腾》的英文版权,从中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图书市场的未来。
北京明白,像电影、音乐和美术这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可以和别的商品一样,出口到海外赚取巨额利润,北京希望中国能够和日本及韩国抗衡,成为流行文化潮流的引领者,以及亚洲的文化大国。
根据文化部发布的报告,目前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据13%的份额,而中国及亚洲其它所有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只有约6%。
在毛泽东领导的时期,共产党发动人们“破四旧”,从过去的风俗习惯到过去的节日,再到过去的思想与传统,都成为需要破除的东西。但是如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市场潜力以及它对来中国游玩的无数外国游客的吸引力让中国文化在得到官方许可的情况下开始复兴。
今年,国务院新确立了“文化遗产日”,旨在宣传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还拟定了一份“濒危”文化传统清单,其中包括一些古老的手工艺和节日,此外还就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出台了一部法律。中国还计划在举办奥运会之前开放一系列新的博物馆和文化场馆。
(《参考消息》)
从原文看,下列对“赤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中国因过分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直接导致文化产业严重滞后的惨痛现实。
B.指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与快速增长的经济不相适应。
C.指中国文化失去了世界文化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已跟不上当今流行文化的潮流。
D.指中国人,特别是文化领域的官员对本国悠久的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自豪感。

下列不属于中国政府采取的“文化复兴”措施的一项是

A.在全球开展大规模的普及汉语行动,计划在全球各地成立100所孔子学院,用于帮助外国人在自己国家学习汉语。
B.以北京主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为契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也是一个文化大国。
C.中国确立了“文化遗产日”,拟定了一份“濒危”文化传统清单,出台了一部关于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
D.中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文化思想等,已逐渐显示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市场潜力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吸引力。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中国拥有了像《哈里·波特》和《达·芬奇密码》这样全球畅销的著作,中国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
B.企鹅图书有限公司花费10万美元买下了姜戎所著的《狼图腾》的英文版权,表明中国文化的复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C.中国文化作为外交总体战略“软力量”的一部分,在展现中国和谐、热爱和平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文化复兴的最终目的是和日本及韩国抗衡,成为国际流行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源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我国考古学界认定,距今一万至五千年前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即传说中的神农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器过渡的时期,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炎黄二帝既是氏族首领,又是氏族和部落的称号,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即炎帝时代和黄帝时代。
②湖南气候温湿,其南部的江永一带是原始野生稻产地。毗邻江永的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超乎一万年的陶器和三粒完整的稻谷,其中稍早的为野生稻,略晚的为栽培稻,还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标本。这说明,道县先民在自然界不能满足人们食用需要的野生稻面前,通过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为人类燃起了开拓稻作文化的希望。
③旧石器晚期的长江中游,已经成为两岸文化同源的纽带。渡过湖北江陵一带,便是湖南洞庭区土质松软的澧阳冲积平原,具有发展规模稻作文化的自然条件,从旧石器晚期始,先民们陆续进入这个平原。八九千年前的澧县彭头山就有文字发明前的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八千年左右的澧县八十垱遗址,发现稻谷和大米两万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谷物发现最多的地方;还有木耒、木铲和骨铲等农具以及木杵等加工工具,与《周易·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传说记载完全暗合,和战国中期《尸子》说“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以及《续三皇本纪》载炎帝“五百三十年”的时间之和也大体相当。由此可见,神农氏族从陕甘迁入澧阳,创造的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了定居农业的基本经济形态,将稻作文化发展到了规模农业阶段。制陶工艺亦相当娴熟,以多种形式的釜和白陶,尤其是彩陶最具特色,其辐射光芒波及沅、湘和鄂西等周邻。
④6500年前的澧县城头山古城和稻田的被发掘,证实了神农氏“日中为市”的传说记载。澧县八十垱遗址发现一些台基式建筑,其中一座房基的中间主体部分高出地面约40厘米,四角向外伸出呈犄角状,平面呈海星状。这种礼仪中心遗址提示人们:澧县八十垱原是神农时代的中心所在。第一代神农当是从这里出发南巡为民治病,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神农氏族因缔造农耕文明而被拥戴为中心氏族,其子孙也就受延揽而衍于四方。最后一代炎帝榆罔部落因败于阪泉之战,叶落归根于其先祖的寝陵附近。这样,整个神农时代的湖湘文化因在神农中心氏族的心脏地区发展起来,也就浸透了神农氏族文化的精神。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氏族从黄河流域兴起,与炎帝氏族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炎黄联盟,成为古代中国最强盛的部落群。炎帝神农氏是这个联盟的奠基者,尔后黄帝取而代之,统一中原,拓展四方,炎黄集团从此进入国家产生前夜的酋邦时代。黄帝成为首任酋长,继续高举炎黄联盟大旗,将炎帝开创的原始文明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从而奠定了一个世界上民族最多和人口最多,垂数千年稳定统一的文明古国的巩固基础。湖湘文化也就随之融合发展成了炎黄文化。
⑥《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用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团结精神。
⑦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藏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至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各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上述三个层面更共同锻造了从周敦颐、胡宏到王船山的哲学思想,及其崇实、主动、重行、通变、求真、达用的哲学方向。以王船山为代表的17世纪早期启蒙思想,直到清末才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对第2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的三粒完整的稻谷中,略晚的为栽培稻,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栽培稻标本。
B.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的三粒完整的稻谷中,存放略晚的为栽培稻,这也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标本。
C.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的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的稻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标本。
D.因为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的那粒稻谷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所以它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标本。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周易·系辞》、战国中期《尸子》以及《续三皇本纪》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前炎帝神农氏族从陕甘迁入澧阳可能是在距今8000年左右。
B.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距今八千年左右的稻谷和大米两万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谷物发现最多的地方。
C据文献记载,神农时代的建筑一般是台基式建筑,其中礼仪中心房基的中间主体部分高出地面,四角向外伸出呈犄角状,平面呈海星状。
D.从旧石器晚期始,先民们陆续进入澧阳冲积平原,并且于八九千年前就发明了后来成为文字的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
下面论断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惊人一致地表明,湖湘文化是在神农中心氏族的心脏地区发展起来的。
B.根据湖南考古发掘,道县先民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开拓稻作文化的先驱。
C.湖湘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源远流长,蕴涵丰富,而又错综复杂,与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一同成为湖湘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
D.炎帝神农氏族活跃于长江中游,其后与兴起于黄河流域的黄帝氏族联合,从而开创了一个世界上民族和人口最多,且数千年稳定统一的文明古国。
9、下列推断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湖湘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漫长而又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从神农氏族迁入澧阳形成定居农业的基本经济形态后湖湘文化更是不断创新。
B木质农具、成熟的制陶工艺、规模化的稻耕文明、先进的医药文化构成了神农氏族的文化特征。
C.湖湘文化中的陶文化历史可上溯到旧石器晚期的道县玉蟾洞文化,新石器时代多种形式的釜、白陶和彩陶的出现说明当时的陶文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D.正如俗语所说的:“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特定的人群创造了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熏陶孕育出特定的人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这些精英人物的出现是与湖湘文化的熏陶孕育密不可分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而不是像一些美国官员所说的那么依赖出口。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刚刚公布的这份研究报告与之前有关中国经济的许多说法恰恰相反。
报告负责人、经济学家艾伯特·凯德尔指出,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10%的惊人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随着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贸易和国外投资无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与其它东亚国家的经济不同,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并不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而且情况恰恰相反。”他说,中国最近的通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与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有关的过度货币增长”。
而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对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却是一片抗议之声,他们声称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为的是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增长。美国官员说,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这样有助于缓解对出口的依赖,因为正是其对出口的依赖造成了全球贸易不平衡。
但凯德尔的报告说,中国的增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需推动的。他说:“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错误认识,即中国的增长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而情况并不是这样。”“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应有所改变,有必要把这个结论考虑进去。”
凯德尔说,鉴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出口导向型,美国就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而不是指责中国造成了不平衡。“当然,这并不是说成功的出口增长不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要由内需推动的发展战略中,出口显然是许多关键组成部分中的一个。”
去年,凯德尔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40%。世界银行在去年12月份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下列不符合凯尔德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观点的是()
A. 中国经济10%的快速增长中是由内需推动的,而不是由出口推动的。
B. 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不像东亚其他国家一样受美国经济的影响。
C. 中国最近的通货膨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过度造成的。
D. 成功的出口增长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诸多关键因素中的一个。
下列不符合美国政府关于中国经济观点的是()
A. 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目的是想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B.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周期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
C. 中国出口的增长造成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
D.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
下列不属于凯德尔给美国政府建议的一项是()
A. 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依赖出口的普遍错误认识。
B. 美国应改变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
C. 美国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不要总是将眼光盯着别人。
D. 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没有必要恐惧中国经济的发展。
根据本文提供的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无论是推动内需,还是增大出口,都能有效地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B. 城乡结构不合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度都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C. 如果中国拉动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全球贸易就会趋于平衡。
D.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将遏制中国出口贸易当作稳定美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不必夸大危机
自然资源会消耗殆尽吗?在关于人类前途的问题上,马里兰州立大学的朱利安•西蒙是乐观派,认为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人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类前途光明;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埃尔里奇则是悲观派,认为由于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等原因,人类前途不妙。
1990年,他们决定赌一把,赌不可再生性资源是否会消耗完。不可再生性资源如石油、煤炭及各种矿石在地球上的储藏量是有限的,越用越少,从理论上讲,总有一天这种资源会用完。埃尔里奇的观点是,这种资源迟早会用完,其未来的价格会大幅度上升,而这些变化与科技进步与否无关;西蒙的观点是,这种资源不会枯竭,价格不但不会大幅度不升,反而会下降,科技进步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们两人选定了五种金属——铬、铜、镍、锡、钨,以1990年的价格为基准,看看10年后它们的价格上涨还是跌。
2000年,这五种金属无一例外地跌了价,悲观者埃尔里奇输了。这5种金属无疑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当它们越来越短缺时,其价格必定上升。但为什么现实中这5种金属越来越少,而价格反而下降了呢?关键在于市场价格机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其替代品,不可再生性资源同样也有替代品,当这5种金属的价格上升时,就刺激了人们去开发它们的替代品。例如,铜和锡过去主要用来制造各种生活用器皿,当铜和锡的价格上升时,就被大量塑料制品替代;同样,铜墙铁壁和其他制造电线的金属价格上升也刺激了人们开发出替代铜的光导纤维。这样,这些金属的需求大大减少,价格自然就下降了。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茨在给学生上经济学课时,提出一个问题:世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0247万亿桶,每天石油消耗为7600万桶,我们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将用完这些石油?许多学生开始用计算器计算时,罗伯茨告诉他们,答案是永远用不完。当石油越来越少,价格上升过高时,人们就不会用石油,而用其替代品作燃料了。只要石油价格上升到足够高,一定会有替代品出现,剩下的石油由于开发成本太高,无人开发,石油自然不会用完。
显然,只要科学技术在进步,自然资源永远也不会枯竭。
下列对文中“悲观派”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前途不妙,由此会出现人口爆炸等一系列问题。
B.不可再生性资源会越用越少,并且迟早有一天会用完
C.不可再生性资源会日益短缺,其价格也会大幅度上升
D.科技的进步不会改变不可再生性资源渐趋枯竭的进程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不必夸大危机”的原因的一项是

A.所有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价格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升反降
B.同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一样,不可再生性资源会有其替代品。
C.人们对某种自然资源替代品的研究开发会缓解该资源的危机
D.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促使不可再生性资源转变为可再生性资源。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等原因不会导致人类前途不妙。
B.市场价格无机制能够促进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C.只要创新精神无止境,人类就能够摆脱所有困境
D.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促使不可再生性资源转变为可再生性资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