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王鼓乐于此 鼓:演奏。 |
B.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告:告状。 |
C.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极:极坏的境地。 |
D.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他:别的(原因)。 |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送同年①丁聘之之任平湖序
[明]归有先
进士同榜者,其始数百人常相聚。自春官进于冢宰喀’,而后分送诸曹,各随所隶以去,谓之办事。今年赐第者,三百九十有四人。既分曹,则余所同工部办事者四十有六人。而五人者,选入史馆。今夏首选,凡若干人皆得外补。夫同年而又同部,宜日相聚,以观其德业。然每晨入部,升堂只揖而退,卒无所事事。而当选者,亡何又各得官以去。是所谓同榜者,亦若率相值而已。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是选也,龙阳丁君得嘉兴之平湖。故事,同部送行,余次当为序,故余道其于同年之情如此。
嘉兴本古会稽吴郡之地,唐时犹隶苏州为县。其后乃割于吴,然风土民俗犹一也。余故关人,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凡今之选为令吴中者,人之忧之,未尝不以赋税之难。夫以天下财赋。悉在东南,欲其办集,诚难矣。田租之入,率数十倍于天下,然父子祖孙二百年来以为当然,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日加也。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而水旱之灾,蠲贷曳令亦少矣。又经岛夷②焚剽之后,海上之戍不撤,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江、淮以南,益骚然矣。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凡为大吏,其势与民日远,一切以趋办为能。民之疾苦,非有关于其心也。若为令者,则民皆吾之赤子,朝夕见之。亦何忍使之逮系鞭笞,流离僵仆而不之恤也?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其他水旱流冗,荒莱奸蠹之所积逋谢,与今权宜一切之征求,谓宜有调停委曲于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
余历观前政,有不以催科为事,而事亦未尝不办集,往往为大官以去者。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传日:“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庄子论解牛日:“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夫如是,天下事夫何忧其难!余固为吾丁君告,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
【注释】①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②春官:礼部官员;冢宰:主管朝中事务的部门或官员。③蠲(juan)贷:免除赋税、劳役等。④岛夷:此处指代倭寇或海盗。⑤乾没:贪求、贪得。⑥积逋:指累欠的赋税。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春官进于冢宰进:举荐 |
B.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其:代词,他 |
C.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益:增加 |
D.固民之所乐输者输:缴纳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一组是
①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
②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
③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
④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
⑤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
⑥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
A.①②⑤ 8.①④⑤ C.②③⑥D.③④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榜中第的人因为分到不同的部门,或者虽然在同部门但每天没有在一起好好办事, 加之有部分人被分派到外地做官去了,所以作者感叹大家相聚一起很难。 |
B.作者认为因为自己是吴郡人,所以有必要把在吴郡做官的难处告诉到那里做官的同年,让他们多留意百姓的疾苦。 |
C.收取赋税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官员最难办的一件事,因为这里的田赋最多,又地处海边常受海盗的侵扰,加上水旱灾害以及官员贪腐等原因,百姓负担太重。 |
D.作者发现以前在吴郡做官的人,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而有的抓紧征收赋税也没有得到功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El加也。(3分)
(2)谓宜有调停委曲予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4分)
(3)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市:卖,此指做官 |
B.东都虽信多才士信:相信 |
C.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 咨:询问 |
D.夫南面而听天下听:治理 |
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若属且皆为所虏 |
B.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多于南亩之农夫 |
C.于是以石生为媒于是余有叹焉 |
D.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木欣欣以向荣 |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南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
B.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
C.文中运用了比喻,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为朝廷得人而欣幸和为私人失友而惋惜的心情。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2)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3)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札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竞遣使迎先生,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漫、朴胡,杀夏候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逊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从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候,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遣左右诏权,末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交错于道,官属侍从莫不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
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深器之,问权曰:“蜀中有卿辈几人?”权笑而答曰:“不图明公见顾之重也!”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明年卒,谥曰景候。子邕嗣。邕无子,绝。权留蜀子祟,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近,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祟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绵竹.祟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选自《三国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风景附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
B.然卒破杜澧、朴胡卒:结果、最后 |
C.后得审问审:审讯 |
D.累催相属属:接连 |
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不赂者以赂者丧 |
B.乃诣降先主乃悉发国中兵,深入击秦 |
C.何古人之可慕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D.权笑而答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权曾经进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人蜀,但刘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是让他去把刘备迎了进来。 |
B.先主刘备袭取益州后,别人纷纷投降,黄权却坚守不降。等到刘璋臣服于先主之后才投降。于是先主让他做了个代理偏将军。 |
C.黄权降魏后,有人说刘备杀了黄权的妻子儿女,但黄权知道刘备不敢,所以没有为家人举丧。 |
D.文章写到黄权的儿子黄崇率部誓死抗敌,英勇牺牲,与反复变节投降的黄权形成对比,可见作者对黄权的为人暗含讽刺和鄙弃。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
(2)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绵竹,祟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加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因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刚直)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夺:夺取 |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徙:迁移 |
C.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微:如果没有 |
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⑥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②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
C.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文中直接表明,在每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了许多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
D.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初名窣于,玄宗赐其名。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朝义,其长子也,常从思明将兵,颇谦谨,爱士卒,将士多附之;无宠于思明,思明爱少子朝清,使守范阳,常欲杀朝义,立朝清为太子,左右颇泄其谋。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胜西入关,使朝义将兵为前锋,自北道袭陕城,思明自南道将大军继之。三月,甲午,朝义兵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破之。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所败。思明退屯永宁,以朝义为怯,曰:“终不足成吾事!”欲按军法斩朝义及诸将。戊戌命朝义筑三隅城欲贮军粮期一日毕朝义筑毕未泥思明至诟怒之令左右立马监泥斯须而毕。思明又曰:“俟克陕州,终斩此贼。”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思明在鹿桥驿,令腹心曹将军将兵宿卫;朝义宿于逆旅,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悦等与王,死无日矣!自古有废立,请召曹将军谋之。”朝义俯首不应。悦等曰:“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朝义泣曰:“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悦等乃令许叔冀之子季常召曹将军,至,则以其谋告之;曹将军知诸将尽怨,恐祸及己,不敢违。是夕,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宿卫兵怪之,畏曹将军,不敢动。悦等引兵入至思明寝所,值思明如厕,问左右,未及对,已杀数人,左右指示之。思明闻有变,逾垣至厩中,自备马乘之,悦傔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坠马,遂擒之。思明问:“乱者为谁?”悦曰:“奉怀王命。”思明曰:“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囚之,还报朝义曰:“事成矣”。朝义曰:“不惊圣人乎?”悦曰:“无。”时周挚、许叔冀将后军在福昌,悦等使许季常往告之,挚惊倒于地。朝义引军还,挚、叔冀来迎,悦等劝朝义执挚,杀之。军至柳泉,悦等恐众心未壹,遂缢杀思明,以氈裹其尸,橐①驼负归洛阳。 朝义即皇帝位,改元显圣。
(节选自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①橐:tuó,通“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卫伯玉逆击反
B.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到达
C.悦等劝朝义执挚逮捕
D.悦等恐众心未壹统一
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史朝义“谦谨”的一项是
①朝义忧惧,不知所为②朝义俯首不应③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
④不惊圣人乎⑤畏曹将军,不敢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朝义虽不受宠,但因为人谦和,对士兵很关爱,将士们都很拥戴他。史思明扬言要杀朝义,部下便为朝义出谋划策,助他夺权。
B.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作前锋从北道发起进攻,朝义败战后不得不退兵驻守永宁。史思明认为他不能协助完成大业,要按军法斩杀他。
C.史朝义手下大批武装士兵前去捕捉史思明,史思明身边的人及时发现了,并报告给史思明。史思明跳墙来到马厩,打算骑马逃跑。
D.领兵驻扎在福昌的周挚,从许季常口中得知史思明被囚禁的消息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班师回朝之后,骆悦便劝说朝义把周挚杀掉。
4.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
②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