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不足1%,而今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已经提高到8%以上,中国成为世界第三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包括 ( )
①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③牺牲了农民的部分利益 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人民公社化”运动本质上的错误在于( )
| A.偏离了当时的工作重心 |
| 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势 |
|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 D.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我国在1952—1957年期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其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 | B.“一五”计划的实施 |
| C.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 | 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其中发展的“短暂的春天”是指()
| A.民国初期 | B.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
| C.抗战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
| C.都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
|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主要出现于()
| A.广东沿海地区的缫丝行业 |
| B.东南沿海地区的轻工业部门 |
| C.长江沿岸地区的食品加工业 |
| D.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工业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