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臣闻求木之长者长:高。 |
B.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
C.虽在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在路上行走。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根深蒂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 |
B.渊远流长恃才傲物戒奢以俭 |
C.择善而从载舟履舟施惠于人 |
D.鸣琴垂拱文武争驰是可而止 |
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B.越国以鄙远 |
C.焉用亡郑以陪邻 |
D.阙秦以利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既东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封 |
B.①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
C.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亦去之 |
D.①君之所知也 ②失其所与,不知 |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
C.秦伯说,与郑人盟 |
D.失其所与,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