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纷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里。正如柏扬《中国人史纲》所称颂的“最重要的是,大黄金时代一些伟大的成就,几乎全由中华民族单独完成。这是中华民族生命力最活泼旺盛、最朝气蓬勃的时代,像一头不停撞树的牛犊,从不后看,而只勇敢向前。”
【材料二】“国学热”下《百家讲坛》“制造”的“学术明星”于丹,讲完《论语》后说《庄子》,引发了各界热烈的争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史实概括指出该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分别出现的新变化,据此分析“国学热”背景下这些思想遗产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价值,予以举例说明。
(19分)消费文化决定于经济发展,也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 |
历史时代 |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
5世纪至15世纪 |
中世纪 |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
现代前期 |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
现代时期 |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居民生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食”消费,20世纪末,“食”消费开始让位于“衣住行”,并且“衣食住行”的档次和质量也在提高。
——2002-11-08中华网新闻中心
材料三高盛集团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消费奢侈品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且,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经历了多年的消费压抑后,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消费热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但从一开始,我们的消费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就夹杂异化的“基因”即炫耀性消费——通过购买一些商品以显示自己的财富,从别人的赞扬和嫉妒中,得到虚荣的满足。在发达国家,人们用于奢侈品消费的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左右。而在中国,一些人敢把40%的收入花在购买奢侈品上。很多人的自身财富甚至不足以支撑奢侈品的消费。
——2011年04月08日 22:50经济观察报
(1)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有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兰克用贸易平衡和货币流动来说明他的1400—1800年以中国为中心的单一世界体系理论: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银来弥补它们的贸易逆差,非洲则靠出口黄金和奴隶弥补逆差。……欧洲只能靠“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地区的出口来过日子……欧洲成为拿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为了平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世界白银流向中国”。
——图文均摘编自费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太平洋丝绸之路真正的东端……在中国福建沿海的一个港口,叫做月港,这是一个自由贸易港,由于沿海贸易的兴盛,它发展得非常的繁荣,被誉为小苏杭……它的商品是通过国内的商人运送到月港,然后通过月.港的外贸商人运到马尼拉去……所以马尼拉和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这个航线的货源就是来自中国。因为运送出去的中国商品第一位的是生丝,以及丝织品,另外还有比方说棉布、瓷器,其他一些中国的商品,但是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所以这条航线就叫做太平洋丝绸之路。
——摘自《“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材料三(1907年,官员姚锡光)指出:“古称有海防而无海战,今环球既达,不能长驱远海,即无能控扼近洋。盖海权者,我所固有之物也,彼虽束我,焉能禁我之治海军……夫天下安有不能外战而能内守者哉?……海军与陆军相对表里,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海军研究所为中下军官讨论学术之地,期扩新知,不封固步。……兹拟就军港所在,设为初级、高级专门诸学堂,演习、研究学营诸厂舍,而择其尤者,以留学监造于外国学堂、工场,期以10年,则具海军知识之将士可增至千员以上,而足用之。”
——《姚锡光生平及其成就初探》
材料四从海权的意义来看,海权乃为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以达成国家目标之能力,而拓展海权之主要工具为海军武力及商渔船队,武力用以制海以保障海上商渔船队与交通线(海上航路)之安全,而商渔船队可开发海外商业及经济利益,厚植国力,平时商业船队可赚取大量经济利益,战时可支援海军舰队作战。
——《马汉海权论之中心思想》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是什么事件使欧洲开始“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采用了哪些经济手段来扭转“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现象?
(2)据材料二,归纳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姚锡光在海军建设方面的主要主张。结全所学知识,指出姚锡光提出这些主张的背景。
(4)据材料、图9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英国“控制海洋”产生了哪些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二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材料三秦《田律》规定:“春二月,保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材料四汉淮南王刘安说:“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硗:指(土地)坚硬不肥活1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 春伐枯槁,夏取果萌,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
回答:
(1)关于环境保护,管仲和荀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3)刘安的思想与管仲和荀子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4)从以上材料中可得出怎样的认识?
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折。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一连串进攻战役,收复大片西部国土,向国境线以西挺进,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但也引起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同年6月,美英最终开辟第二战场。
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美英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德国和日本都曾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今天两国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态度却不同。据此回答:
(1)比较二战后初期,盟国对德国和日本处置的异同,分析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
(2)战后50~70年代初,德日两国都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比较两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不同原因。
(3)今天面对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逆流,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