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确的条约将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广大地区划归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事件发生在
A.南北朝时期 | B.西晋时期 | C.北宋时期 | D.南宋时期 |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这条新道路指的是
A.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武装斗争 |
B.建立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
C.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
D.纠正“左”倾错误促进革命形势发展 |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