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A.皇权空前加强 |
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 |
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 |
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 |
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下列观点体现了上述评价的是( )
A.水是万物的本原 | B.感觉即知识 |
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知识即美德 |
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 | B.无神论思想 |
C.科学思想 | D.人文主义思想 |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认为黄宗羲的思想()
A.继承儒家民本思想 |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 |
C.具有现代民本思想 |
D.儒家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 |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陆九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