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也。少时避仇,客居江夏。王莽末,竟陵、西阳三老起兵于郡界,武往从之,后入绿林中,遂与汉军合。更始立,以武为侍郎,与世祖破王寻等,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
及世祖拔邯郸,请躬及武等置酒高会,因欲以图躬,不克。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武由是归心。
及谢躬诛死,武驰至射犬降,世祖见之甚悦,引置左右,每劳飨诸将,武辄起斟酌于前,世祖以为欢。复使将其部曲至邺,武叩头辞以不愿,世祖愈美其意,因从击群贼。世祖击尤来、五幡等,败于慎水,武独殿,还陷阵,故贼不得迫及。进至安次、小广阳,武常为军锋,力战无前,诸将皆引而随之,故遂破贼,穷追至平谷、浚靡而还。
世祖即位,以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十三年,增邑,更封鄃侯。将兵北屯下曲阳,备匈奴。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削户五百,定封为杨虚侯,因留奉朝请。
帝后与功臣诸侯宴语,从容言曰:“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盗贼。”帝笑曰:“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帝故纵之,以为笑乐。
显宗初,西羌寇陇右,覆军杀将,朝廷患之,复拜武捕虏将军,合四万人击之。到金城,与羌战,斩首六百级。又战于洛都谷,为羌所败,死者千余人。羌乃率众引出塞,武复追击到东、西邯,大破之,斩首四千六百级,获生口千六百人,余皆降散。武振旅还京师,增邑七百户,并前千八百户。永平四年,卒。 (选自《后汉书·马武传》,有删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因欲以图躬,不克 克:成功
B.驽怯无方略 驽:驽钝
C.受诏将妻子就国 国:诸侯的封地
D.西羌寇陇右 寇:贼寇
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马武“忠勇”的一组是(3分) ( )
①复使将其部曲至邺,武叩头辞以不愿 ②武常为军锋,力战无前 ③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 ④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 ⑤帝故纵之,以为笑乐 ⑥斩首四千六百级,获生口干六百人,余皆降散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世祖愈美其意,因从击群贼。(3分)
(2)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3分)
(3)覆军杀将,朝廷患之。(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菌不知晦朔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发之北发:毛,文中指草木。
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彼且奚适也适:到……去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B.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且焉置土石 |
D.夫列子御风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奚以知其然也
A.《齐谐》者,志怪者也。 | 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此二者是“小年”之物。而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
B.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的寿命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也很短吗?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吗? |
C.文段中“汤之问棘”一段话看似与课文中第一段的内容重复,其实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并与文章开头部分形成呼应和应证。 |
D.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观点。 |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⑴奚以知其然也。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每题3分,翻译8分)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屯:驻扎 |
B.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虞:预料,准备 |
C.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奄:奄奄一息 |
D.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破:打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靖纵兵击破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D.至江陵,屯营于城下师不必贤于弟子。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做官一定能做到自己现在的位置。 |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看重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
C.李靖通过侦察知道可汗军营受惊扰的情况后,暗中派间谍使离间计,终使可汗亲信主动投降。 |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可以和汉代的李陵相媲美。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①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
②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
【注】墐:jìn埋。
(节选自《列女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祠:供奉 |
B.匿之者,罪至夷夷:灭族 |
C.则昆弟无类矣类:幸存 |
D.废正义而行逆节哉逆节:违背节义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 | B.①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 ②乃使从者衣褐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C.①乃以卿礼葬之 | D.①尚谁为乎 |
②斧斤以时人山林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乳母坚守忠义的一组是(3分)
吾不知公子之处②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③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
④今持逆乱而以求利⑤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⑥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
A.①②⑥ | B.③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2)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共18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拜右拾遗。房琯为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栗,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自京师宵遁 宵:夜里 |
B.拜右拾遗 拜:授予官职 |
C.严武过之 过:拜访 |
D.啖牛肉白酒 啖: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谒肃宗于彭原 //皆以美于徐公 |
B.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
C.严挺之乃有此儿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D.自棹舟迎甫而还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虽生于官宦世家,但他仕途不顺,后来因为献赋才侥幸被皇上赏识。 |
B.杜甫因为房琯兵败一事而遭受牵连,被贬到华州做了司功参军。 |
C.杜甫与严武交情甚厚,在言行上常常对严武不讲礼节,十分傲慢。 |
D.晚年的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文中对杜甫死的说法值得参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2)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3)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删减)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而读之发:启封,打开 |
B.及少定而视焉少:稍微 |
C.然而惠然见临见:看见 |
D.难工而可喜工:精巧 |
全都表现了欧阳修关于“为文之道”深刻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②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③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④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⑤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A.①⑤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⑤ |
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
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
C.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10分)
(1)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3分)
(2)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3分)
(3)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