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 )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
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 |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约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余万磅,几年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 010包,1847年增至22 000多包,1852年达32 000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
A.中国生产茶叶和生丝获利多,并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 |
B.中国经济脱离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受到削弱 |
D.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