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说:“这次战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二战实质上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 ②二战后美苏推行各自的社会制度 ③二战后美苏对抗的根源是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④二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
某诏令曰: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相互联姻),又禁止
“卖婚”(与非世族的富人联姻,以获取丰厚的聘金和嫁妆)。此诏令反映出
A.秦汉时期,世族势力仍然顽固 |
B.魏晋时期,世族势力已经衰落 |
C.唐代世族仍拥有重要社会地位 |
D.宋代世族受到打压,渐趋崩解 |
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
A.“求同存异” | B.“一边倒” |
C.“另起炉灶”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欧洲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自19 世纪以来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和对世界的支配地位受到了真正的挑战和动摇。这一变化始于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 B.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D.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193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 B.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
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