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悠长的雨巷(悠闲地生长) 沿着你荒凉的额攀援上升(抓住东西往上爬) |
B.接踵而至(脚尖)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细瘦的影子) |
C.山如眉黛(青黑色的颜料) 红硕(大) |
D.有袅娜地开着的(有力的样子)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平凡,不寻常) |
选出“尽”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A.宾主尽东南之美。尽是他乡之客。 |
B.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则智者尽其谋。 |
C.潦水尽而寒潭清。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D.聊乘化以归尽。食之不能尽其才。 |
选出“故”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B.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
C.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D.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
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文章既是社会现实的描写,也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典范之作。 |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
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问征夫以前路②将有事于西畴 ——“以”、“于”都是介宾,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
B.①悟已往之不谏②恨晨光之熹微 ——两个“之”字都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C.①云无心以出岫②登东皋以舒啸 ——两个“以”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
D.①既窈窕以寻壑 ②亦崎岖而经丘 |
——“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幽深的河岸”“崎岖的山路”;前面省略了“循”“沿”等动词。
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①归去来兮!(来,助词,无义)②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无义) |
B.①载欣载奔(载,义同“载歌载舞”的“载”) ②引壶觞以自酌(觞,酒杯) |
C.①或植杖而耘耔(耔,培苗)②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景物) |
D.①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手杖;流憩,游息)②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