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A、B、C位于同一周期相邻位置,A和C的原子序数之比为3:4,A、B、C分别与D形成的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10个电子,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从内到外各层电子数之比为1:4:1,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A和C形成的某种化合物能与E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
B.实验室制备B、D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由A、C原子和B、D原子分别构成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D.由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只可能含有离子键
假设某动物种群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B=0.75,b=0.25,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B、b的频率B=0.25,b=0.75,则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群体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
A.不断增加 B.不断降低 C.先增加后降低 D.基本不变
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右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 |
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对于人类的某种遗传病,在被调查的若干家庭中发病情况如下表。据此所作推断,最符合遗传基本规律的一项是
类别 |
Ⅰ |
Ⅱ |
Ⅲ |
Ⅳ |
父亲 |
+ |
- |
+ |
- |
母亲 |
- |
+ |
+ |
- |
儿子 |
+ |
+ |
+ |
+ |
女儿 |
+ |
- |
+ |
- |
注:每类家庭人数150~200人,表中“+”为发现病症表现者,“-”为正常表现者。
A.第Ⅰ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B.第Ⅱ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C.第Ⅲ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 |
D.第Ⅳ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 |
在自然界中,生物变异处处发生;下面是几个变异的例子:①动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突破“死亡”的界限成为不死性的癌细胞;②杂合体(Rr)的红花豌豆植株,产生了基因型为rr的白花植株后代;③R型活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后转化为S型活细菌;④某同卵双胞胎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上述四种变异的来源依次是
A.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环境改变 |
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环境改变 |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环境改变 |
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改善农作物的遗传性状、提高粮食产量是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目标,如图是遗传育种的一些途径。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若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图示新品种小麦,可选图中E→F→G的育种方法 |
B.H→I、 J→K都必需用到与G过程相同的技术操作 |
C.C→D和H→I过程都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
D.图中的遗传育种途径,A→B所表示的方法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