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看世界,东西方眼光迥异
亚洲人和北美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展示一张图片,有欧洲血统的北美学生更多是关注前景中的物体,而中国学生则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并关注整幅画面。
理查德.尼斯比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跟踪了研究对象在观看图片时眼球转动情况,以确定他们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这些学生中25名是欧洲裔美国人,27名是中国人。
尼斯比特说:“他们看世界的方式确实不同。”西方人关注目标物体,而亚洲人关注的内容更多,会比较全面地观察一个场景。他认为这种差别是文化造成的。他在电话采访中说:“亚洲人生活在相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别人。我们是个人主义者,我们可以鲁莽行事,他们不行。”尼斯比特说,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西方文化的关键则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他说,这种文化区别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生态和经济发展。
尼斯比特说,在古代中国,农民发展了一套灌溉农业体系,即农民必须共用水源,确保无人受到欺骗。他说,这在水稻种植时代尤其明显。可是,西方人的世界观是在古希腊发展形成的,那里更多的是自耕农,他们各自管理各自的农场,种植葡萄和橄榄,像个体商人一样从事经营活动。
因此,观察世界的不同方式其实可以追溯到至少2000年前。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重力,木头浮在水面是因为浮力。他不会提到水。可是,中国人则思考与所有活动相关的媒介,因此他们早在西方人之前就理解了潮汐现象和磁场现象。他通过一项测试对此进行了说明:研究人员请日本人和美国人观看水底景色,然后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结果,美国人直截了当,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如三条游动的鲑鱼。日本人则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日本人看到的背景情况要比美国人多60%,他们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
再拿前一项测试来说,美国人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比如丛林中的一头豹子,而且观察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人的眼球移动动作更多:“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而中国人则对其中的联系观察得更多一些。”
(选自2005年8月24日《参考消息》)
13.为什么西方人看图片时更关注前景中的物体?以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方人是个人主义者,相比较而言,他们可以鲁莽行事。
B.西方国家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平时很难看到别人,也不需要依靠别人。
C.西方文化的关键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
D.古希腊自耕农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西方人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14.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尼斯比特认为,造成亚洲人与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彼此德文化差异。
B.观察水底景色时,美国人直截了当,浮光掠影,所以,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
C.日本人观看水底景色时,一定会先说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
D.观看图片时,中国人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关注其中的联系,所以比较而言,眼球移动的动作更多。
15.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研究对象观看图片时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尼斯比特得出结论:亚洲人和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B.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因为石块有重力,他眼中只有物体本身,而不会注意水的存在。
C.由于日本人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这说明日本人更注重团结协作。
D.因为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所以看图片时他们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思吗?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世界本来是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真如”①本性为“无明”②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象;一旦“无明”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世界,还有什么人生呢?又像那耶稣教说:人类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死后仍旧变为泥土;那生在世上信从上帝的,灵魂升天;不信上帝的,便魂归地狱,永无超生的希望。第二是哲学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庄的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顺应自然;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又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为人生义务。又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人讲什么道德。又像那德国人尼采也是主张尊重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的天才,成为一个大艺术家、大事业家,被叫做寻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什么仁义道德,都是骗人的说话。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什么灵魂;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死后物质分散,另变一种作用,没有联续的记忆和知觉。
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呢?我想佛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个人的生灭,虽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不是真实存在吗?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有“无明”呢?既然有了“无明”,众生的“无明”,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无明”既然不灭,一切生灭现象,何以能免呢?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才是。耶教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上帝能造人类,上帝是何物所造呢?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了。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吾人若是专门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决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墨子的思想,也未免太偏了。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自然是快活得很。但是这种快活的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不如野蛮社会;我们中国人受了老、庄的教训,所以退化到这等地步。科学家说人死没有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这几句话倒难以驳他。但是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这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
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摘自陈独秀《人生的真义》,有删节)
【注】①真如: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②无明:“烦恼”之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所有宗教、哲学家、科学家都没有准确回答人生真义。 |
B.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对人生真义的看法各不相同。 |
C.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什么,应以怎样的态度看待生活。 |
D.人生要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传递后人以至延续无穷。 |
下列理解,不属于作者所说的“人生真义”的一项是()
A.个人的人生是有限的,是生灭无常的;但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 |
B.个人死后,不会有连续的记忆和知觉;但个人为全民族全人类所创造的幸福会授受无穷。 |
C.个人生存的时候,应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但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的幸福不足取。 |
D.个人应融入到社会之中,既为自己而生,也为他人而生;既为自己创造,也为他人创造。 |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宗教家认为世界是个幻象,人生生灭无常,应顺从上帝。作者不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这话太迂阔。 |
B.相比较孔孟、老庄、墨翟、杨朱、尼采,作者对老庄、杨朱和尼采的否定明显超过对孔孟与墨翟。 |
C.科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物质,没有灵魂,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世,因而也不存在人生真义。 |
D.作者分析了宗教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真正的“好”教师重“深教”而不唯“浅教”。
所谓“浅教”,唯重堆砌知识的形态,条块分割,外在于“人”:最令人痛心者,莫过于轻视甚或无视本应自如驾驭知识的强劲思想力。复制了大量弥散着书香的“知识”却不知其何以如是,何以用之。更心安理得于丢失开启未来世界的“金钥匙’—____ (质疑/置疑)批判、独立评论和逻辑演绎。这就从本源上断开了重构新世界知识形态的可能。梁启超先生早在“五·四”之前即_____(犀利/锋利)批判传统教育“偏于记性”、忽略悟性,至今不失为针砭时弊的教育箴言。而“浅教”的对立面是“深教”,它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辩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 ____(叫醒/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能力为终极境界;换言之,卓越教育所视之为“贵者”,并非复制传统知识的机械“记性”,而是创生无尽真知和新知的珍贵思想力及其相辅相成的表达力。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一切知识都会暗然凋落,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强劲(jìn)逻辑演绎 | B.悄然老去(qiǎo)暗然凋落 |
C.箴(zhēn)言相辅相成 | D.针砭(biǎn)严谨思辩 |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质疑锋利叫醒 | B.质疑犀利唤醒 |
C.置疑犀利唤醒 | D.置疑锋利叫醒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
B.自古以来,西藏就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家园,各族儿女休戚与共,为开发建设这片美丽而神秘的雪域高原做出了巨大贡献。 |
C.武汉首义广场菊花展盛装开展,30余种秋菊或变身动物形状,或摆出“神七”造型,争奇斗艳。市民们意兴阑珊地徜徉在花海之中,尽情享受秋季难得的视觉大宴。 |
D.梁文道毫不客气地批评说,目前中国大部分文化节目都老态龙钟,使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失去了年轻人这一广大的受众群体。 |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以下问题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哦,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给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还能不动心呢?他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耐人寻味。 |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
C.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 |
D.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与决心的坚定。 |
E.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2)、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
(3)、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4)、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论述文阅读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
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知本家”还是“资本家”
初见袁隆平,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瘦,个不高但精神好。
“过完80岁生日之后,我有一个理想,就是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现在我又多了一个理想,希望我的母校能成为世界名校。”在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上,袁隆平对记者再次重申理想,其中超级稻亩产千公斤的理想,他在多个场合说起。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记者的诸多问题,袁隆平的回答总是能省则省,不能省的话就一句带过,但是谈到超级稻,话匣子就合不拢,一个又一个专业名词扔出来,不管在场的人懂不懂。
“我们正在向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进军。按照计划到2012年实现亩产达到830公斤目标,到2015年实现亩产达到900公斤目标。现在看来,两年之内实现亩产830公斤的目标没问题。今后再努把力,争取提前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言之切切,足见对水稻研究情深。
梦想在变,从500公斤增长到1000公斤。同样,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袁隆平探索了40多年,一辈子干一件事,坚持的信念是什么?
“饿起来的滋味很不好受啊。”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切身的感受,支持他数十年在湖南一个偏远山区从事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他领衔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如今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袁隆平说,如果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技术推广开来,将养活约2.2亿人口。
从来不管隆平高科的股价转变,从“知本”到“资本”
袁隆平创造了太多的第一,但有个第一恐怕从来不曾有人想过——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
截至10月9日,隆平高科收盘价为16.73元,在其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
按照隆平高科最高价47元计算,袁隆平持有的400万股的最大市值为1.88亿。更有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价超过1000亿元。
他列举了自己的收入:每月工资6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
至于股价:“我从来不管这个事。”他的回答简短且干脆。
说起隆平高科的创立,“刚开始我是坚决不同意的,我又不是生意人!”。他说,今天说袁隆平涨了2分钱,明天说袁隆平跌了2分钱,不好听。
但后来基于两点,他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我的理想是让超级稻走出国门。”于是有外国公司找上门,说他们出钱,占大头,袁隆平觉得划不来。
“品种是我们的,技术是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凭什么你占大头?”
其次,1999年袁隆平69岁。“一般到70岁,就不能当首席,科研经费就没有那么多,隆平高科说可以每年给200万的科研经费,我说可以。”
就这样,有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出任名誉董事长。
这样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
日前,武汉通过了“15个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指导意见”,提出院士作为领头人每人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成为和袁隆平一样富有的院士。
让院士带领一个产业的发展,他认为“这个是对的”,因为经济要发展,新兴产业会带来动力。
澄清“家里有六七辆车”花钱不挥霍不浪费
因为“千亿”身价,他被冠上“名誉富豪”的称呼。
“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袁隆平抛出他的财富观。
而发生在袁隆平身上与“钱”有关的事,都被作正面教材宣扬。
其一是喜欢15元的衬衫。曾在出席某论坛时,谈到对金钱的看法,袁隆平曾说: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其二是去年七月,袁隆平院士被市民发现在2008湖南车展上,为给老伴挑选座驾,有报道称,袁隆平“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欲买第八辆车。
虽然议论一边倒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但袁隆平还是在武汉给予澄清:“没有的事情,就是当时陪着老伴去车市逛逛,不知道为什么被传成那样。”
“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最朴素的道理最珍贵,这点在袁隆平身上体现明显。
他说:“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我这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
而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在做人上,他对青少年的期望是:公字多一点,私字少一点。
他现在大量的工作还是在试验田里:“我基本上每天都去,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开始直到收获,都去。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任务。”
“现在有少数人搞学术腐败,就是名利心、享乐心太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到头来害人害己。人还是踏踏实实的好,一个人越是出名就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心宽,地才阔。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在多个场合说过这个梦想。
不管有多少光环,有多少身份。他说,他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 选自《大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1930年9月7日-),江西九江德安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等。
②袁隆平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3月,袁隆平因对粮食安全贡献,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时刻关心人民,解决了世界性的粮食问题,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
B.袁隆平的梦想在变,他培育出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
C.袁隆平,数十年埋首田间,潜心科研,攻克难关。在对抗贫穷和饥饿的征途上,他 永不停步,即便耄耋之年,仍壮志不改。 |
D.袁隆平拥有的隆平高科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有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袁隆平身价超过1000亿元。他创造了“知本”到“资本”的奇迹。 |
E.袁隆平认为,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花钱,不奢侈不浪费。“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也突出了光环下的袁隆平自我保护意识强。
(2)本文主要表现袁隆平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3)袁隆平是“知本家”,还是“资本家”?请简要分析。
(4)袁隆平有着怎样的财富观?他的这种财富观有什么现实意义?试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