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自由的可贵性 | B.对王权专制的痛恨 |
C.以流血为革命的方式 | D.对祖国的忧虑 |
阅读《在酒楼上》节选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先前并不知道她曾经为了一朵剪绒花挨打,但因为母亲一说起,便也记得了荞麦粉的事,意外的勤快起来了。我先在太原城里搜求了一遍,都没有,一直到济南……”
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16.请分析节选文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乡村月色
颜如月
月亮在山后升起,穿过槐柳的缝隙泻下来,泼在炊烟袅袅的乡村上空,秀美得像要去赴约的女子。
乡村小路上,驴车吱呀地唱着不着调的歌,顶着月光摇摇晃晃地赶路。拉车的毛驴儿直着脖子卯足了劲,像要把绳勒进肉里,驾车的人一脸汗水,一声也不言语,只循着熟悉的路径,全力撑着车沿朝一个方向走。车里颠簸着在野外飘了几个季节的黄玉米,圆洋芋,仿佛怀了乡愁似的奔向久违的家门!
一双刚从庄稼里拔出的手,布满灰尘和晒斑的脸,浑身散发麦桔、玉米杆和洋芋蔓的味道,粗布黑鞋上沾满了蒿草和泥巴,脱掉,满院子都是汗水和这些的混合味,粗黑的手长满老茧,灰不拉几的头发沾满了土,劳动的日子,乡下人顾不上形象。等把车上的物件放回稳妥处,月亮已升至树梢,朝半立起的脸盆舀半碗水,搓几下手,往脸上胡乱摸几把,那水早已浑浊成泥。乡下的水精贵,挑一回要爬一架山,更不得浪费。扯过门背后的黑毛巾擦几下,盘腿坐在屋檐下的水泥栏倚上,点一锅旱烟,吧嗒吧嗒抽着,间或随口安排些零七八碎的琐事。直到锅里冒着香气的饭菜端上小木桌,朝鞋帮磕磕烟锅放一边,孩子们在树桩墩做成的凳子上坐定,等大人一起筷,他们便得令似的抓起烙得掉黑渣的馍粑往嘴里放。窝一口咸菜一口馍,一口大葱一口汤,扑扑腾腾的声音此起彼伏,谁也顾不上不说话,等抬头时,碗早就空了。用手一摸嘴巴,打一个饱嗝,孩子们四散开去,大人又装一锅烟,不经意地瞥一眼月亮,说一声,今晚月亮还凉清,只是明早露水大早起不成了。月亮不单是乡下人不要钱的灯,更是省钱的天气预报。
在乡下人的眼里,月亮还是不说话的影子,守望着朴素的安宁。就着月光,大人做些琐碎的零活,小孩在院落嬉戏,狗儿猫儿跟在屁股后面追逐扑耍,老人絮叨着,女人说笑着。沉入爱情的姑娘小伙,躲在树影里打情骂俏,笑声一浪一浪翻滚,惹得邻家的狗儿嫉妒地欢叫。八十岁老太踮着小脚,掉了牙的嘴里总有说不完的老古经,听得月光常常忘记了回家,大清早了还在天边甜甜朗照。老阿家们坐在篱笆下交头接耳地议论媳妇发牢骚,中年女人拍打着怀里的孩子低声搬弄些小是非。抽旱烟的男人,水烟味道时浓时淡地绕着院子转悠,不小心呛出一串咳嗽,惊得树上的鸟雀儿扑棱棱一阵乱飞。等月亮爬上窗棂,高过树枝,在远山的某一个高点停留时,哈欠声开始此起彼伏,一阵关鸡笼锁牛圈呼叫小孩回家的声音之后,接着关门闭窗,接着院子开始沉静。树叶儿倦了似的,也悄悄沉入梦底,乡下人的睡眠,头一挨枕便呼噜声四起。月光通过白纸窗户的缝隙,伸手轻抚一下劳动的脸,让倦意铺展,似乎许了他们一个丰收梦。
月亮有时也被农家锁进果园,最后在小媳妇绣花的窗棂下,莞尔一笑,又在老父亲荷锄的背影里沉寂。梧桐树上,偶尔也搬来一群麻雀小住,檐角里的燕子,时常就着月光叽叽喳喳唱些小调,屋檐上爬满星星似的眼睛。你看那个红砖头围成的小花园,菊花争奇斗艳,牵牛攀攀援援,大丽花摇曳着,八瓣梅高高伸展。或有一两棵高大或低矮的苹果树、梨树,缀满结实的果子,高高地站城丰收的姿势,争抢着和月光对视。藏在叶子底下羞答答的那一个,只歪了一下脑袋,就被月亮照出娇媚的红光,那丰满地快要触到花园篱笆的果子,被风簇拥着,有一下没一下地轻轻触着花朵的脸,像彼此嬉戏又像在密语。花香、果香一溜烟弥散,熏得月色都是香喷喷的。玉米架上黄澄澄的金光,后院梨树上的碧青的玉光,秋菊上花儿露水的水光,凝成父亲皱纹缝里瓷实又安详的荣光。
月亮不想走时,还会在老屋的破檐上暂且小栖,在梧桐的树杈里和麻雀说话,在菜园的萝卜辣椒上,闻闻菜香,和野山菊评价蛐蛐的歌声,和树上的玉米串讨论洋芋的收成,也悄悄去那破屋里探望一下老翁的病情,也陪着住宿的女学生抹眼泪,偷看打工的丈夫写给小媳妇的信件,听那掏粪妻子的埋怨、白发老母的呼唤!
乡村的月色,如庄稼一样踏实、淳朴,如庄稼人一样,率真,透明。
(选自2014年《散文荟萃》第五期)对文章的第一段进行简要的赏析。
简要概括“月亮”在乡下人看来,有何作用?
文中画线的语句是如何刻画“乡下人”的特征的?
结合文章倒数第三段谈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乡村月色”的?
“乡村的月色,如庄稼一样踏实、淳朴,如庄稼人一样,率真,透明”,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朝人的家训文化
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有关宋代的家训,专著加上单篇计百余种,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这些家训中士大夫家训最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等。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不过,又有发展,如《集事诗鉴》,将散文与诗歌融合于一体,首先是散文体的叙事,然后以诗阐发大意。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则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的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者相关的家庭规范的活动汇集在一起,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如司马光《家范》等。
宋代家训之所以如此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一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宋代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经很少,相反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在这样一个竞争的社会中,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族的利益,如何长期保持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需面对的问题。所以一些家族尤其是士宦家族积极地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
宋代家训大都有相关治生、制用的内容。宋人重视家庭治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此外,科举也需要经济支持。宋人一方面提倡家庭治生,另一方面提倡辩证的节俭,量入为出是其基本原则。宋人把俭朴当做自家的优良传统使之代代相传。至于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如“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
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即通过对家庭生活成员的言行举止的规范,将儒家思想贯彻其中。除了道德教育外,还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宋人家训中也涉及许多教育原则,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这两点对今天来说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兴旺长久,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训如范氏的《义庄规矩》及后续规矩还曾得到朝廷的许可,取得朝廷的支持。而朝廷也会给家族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家训、法律中都有儒家思想的渗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训在强调修身、治家之后,仍然怀抱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天下也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繁荣。所以在礼、法社会之中,家训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代家训的内容基本上都谨守法律的规定,这是对法律的支持;家训在家族内部实施,力所不济时会求助于法律。家训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但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还是略有侧重的,家训更侧重家庭的发展,而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选自“国学讲堂”,有删节)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将散文与诗歌融合于一体的形式外又有所发展,出现大量的辑录体家训,如司马光《家范》等。 |
B.“宋代家训”大都有相关治生内容,这和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科举也需要经济支持有一定的关系。 |
C.“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及其他知识教育,涉及许多教育原则,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对今天来说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D.“宋代家训”有的曾得到朝廷的许可,取得朝廷的支持。朝廷甚至还会给一些家族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历代的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者相关的家庭规范的活动汇集在一起,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 |
B.宋代家训之所以繁荣,和士宦家族想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有关。 |
C.宋代家训提倡节俭,对于公益事业,要量入为出,遇到造桥修路等事情,随便帮助一点即可。 |
D.宋代家训虽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还是略有不同的的:家训更侧重家庭的发展,而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宋代家训的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忆大山
习近平
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到正定工作后,更是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让人生发出一种钦敬之情。
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
1982年冬,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反复动员劝说下,大山不太愿意地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虽说他的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可当起领导来却不含糊。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
作为一名作家,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他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他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在我们党的政策出现某些失误和偏差,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和灾害的时候;在党内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发生局部动乱的时候,他的忧国忧民情绪就表现的更为强烈和独特。他利用与基层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种历史和文化知识,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合情入理的分析,乐观豁达的情绪,去劝说人们、影响人们,主动地做一些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工作。同时,他更没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尽情地歌颂真、善、美,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我在正定期间,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得到大山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去南方工作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
我到南方以后,曾经给大山去过几封信,只是大山甘于恬淡寂寞,不喜热闹,未有及时回应。以后我也因工作较忙,很少给他写信了,只是偶尔通个电话,送上衷心的问候和祝愿。我还曾多次让人捎信儿,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到我工作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可他总是说我担子重、工作忙,不愿给我添麻烦。虽然接触联系少了,但我们之间的友情并未随日月流逝而淡漠。
1991年春节,在离开正定6年之后,我受正定县委之邀,又一次回到了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的第二故乡——正定。我抽时间专程到家里看望大山。那时他已主动辞去了文化局长职务,到县政协任专职副主席了。他依然那样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依然那样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并依然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坚持着他的小说创作。
1997年2月9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三,我又一次回到正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此时我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至此,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这时的大山,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我提出再和他照张合影,他笑着说:“我已瘦成这样,不像个人样儿了,叫人看见怪吓人的呀!”他虽是这样说,可还是挣扎着坐了起来。这张照片,成了我和大山,也是大山和别人最后的一张合影。
2月21日,在我刚刚离开正定才十来天,突然接到电话告知——著名作家贾大山于1997年2月20日晚因病去世,享年54岁。
噩耗传来,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无奈远隔千里,不能前往,也只能托人代送花圈,以示沉痛悼念了。
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但他那高尚的品格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选自2014年1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82年早春,习近平要求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在县文化馆工作,已经成为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 |
B.习近平到正定工作后读了几篇贾大山的小说,并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产生一种钦敬之情。 |
C.贾大山与基层民众关系密切,历史和文化知识渊博,语调诙谐幽默的,分析合情入理,情绪乐观豁达,所以化解一些矛盾。 |
D.“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这些细节的描写,从侧面体现出作者对贾大山的深情厚谊。 |
E.本文反映了作者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已故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及调到南方直至贾大山去世,与其十余年间历久弥坚的交往,饱含真情,十分感人。文章结尾“他那高尚的品格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贾大山表现出哪些高尚的品格,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贾大山是著名的作家,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他的小说的特点。
文章中说“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贾大山作为“朋友”和“兄长”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娘的打工梦
雷高飞
我娘在细雨绵绵的春天里说,儿,赶明儿忙完了地里的活儿,我出门打工去,赚点钱给你们读书。
春天里百花噼里啪啦开满了枝头,草儿眨眼间绿了山野。一座又一座山坡,一丘又一丘水田,抖着满身的露水看天地间我娘渺小的身影。我娘埋着头锄一阵地,又扶着锄头望一望南边的山,她的眼神很遥远。
我娘种完西山头一大坡的地,又赶去撒石沟山的黄豆。把这两处肥地都忙活完了,还有陈家大地、菜子洼、大老坡、瓜山、石门坎等着去收拾。地里煞了尾,又该是田里了,一棵棵秧苗得插到大块大块的水田里,一点都不能耽误,误了稻米长不结实。
我娘从田里直了直腰板儿,说,赶明儿忙活完了田里,我下广东打工去,回来给你们带好多的衣服,听说那边的衣服又便宜又好看。
不知不觉中,春天连尾巴都不见了,知了在树上吱吱地乱唱,布谷鸟唱完了“早栽包谷”,又换成唱“早薅包谷”,一声声监督着人们。
山上的玉米一块比一块绿,又绿又苗条,苗条得让人心疼,它等着喝肥料。
我娘看完地回来,就急巴着等我爹送肥料回来,等不及了,就披着蓑衣踮着脚在雨中张望,终于看到我爹的破三轮车屁颠儿屁颠儿地从马路冲上了回家的土路。
我娘披着蓑衣在细雨中为玉米追上肥,又说,等补完雨水冲跑的秧苗,薅完地里的包谷,我就去打工,过两年,我们在屋基上盖新房子。
我爹的破三轮车在通往县城的马路上轰来轰去,拉完了人,又赶来拉我娘从山上背下来的包谷了。
这是秋天,一袋袋还没有褪掉叶的玉米棒,一捆捆黄得要炸开的豆子,一个个圆溜光滑的大南瓜,堆满了屋子,堆到了门外。我娘和满满的背篓,还陷在玉米堆里,喘完了上气,下气突然嚷了出来,等地里忙完了,我出门打工去,你看人家小山华、小东英家,不用种地,就盖了平房,盖了平房也不住,外面好过,人家都好久不回来了。
我爹的声音也从玉米堆里爆了出来,你尽做白日梦!打工发得了财?打来打去这村里有哪个出头的,人家不回来,那是连回来的车费都没有,年都不能回来过了……
秋一天比一天深了,草木凋零,我娘的打工梦却还生生不息。她说,等冬天闲月,或是明年,我出门打工去,去广东……
又是一年。我弟弟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县城的一所高中,我去送他,我娘也想一起去。
我娘早早地起来梳洗,还戴上了柜底陈年的大头花。
我娘迈上汽车的那一步很庄严,在车上却稀里哗啦地吐起来,头贴着窗晕来晕去,眼睁了又闭,闭了又睁,十分紧张。旁边的一个城里女人,狠狠地瞪了我娘一眼。我知道,我娘第一次坐汽车不习惯,她只坐过我爹的破三轮,最远只到过镇里,十五分钟的路程。有时我爹的车上人多了,我娘就下来走路,她为我爹可以多拉一块钱而走得十分有成就感。
到了县城,我娘果然分不清东南西北,她拽着我走路,有红灯绿灯时我就在一边遥控:左,右,停,走,冲。
我娘看着那些形形色色的人、花花绿绿的店、风风火火的车、宽宽大大的路,她很晕,她的新鲜感自豪感恐怕要留着回村后再发挥,此刻她面色铁青,当晚她死灰一般地躺在旅店的床上,大门不出,一听见外面车的刺耳叫声她就心乱如麻。
打那以后,我娘再不提打工的事,她问我,广东有多远?我从书柜里拖出中国地图,对她说,假如我们家离县城有一颗黄豆那么远,那么到广东就有五十颗黄豆那么远。
我娘可能计算不清,她可能又晕了。她没有问广东有多繁华,但她肯定知道那里是最繁华的,比县城强无数倍。
意外的是,我娘不但没有再提她那曾经生生不息、雷打不动的打工计划,也没有向人具体描述县城的见闻——要知道,那是她此生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全长48公里,不到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选自2013年《小小说月刊》)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三段中“种完”“又”“忙活完了”“还有”“地里”“田里了”等词语的选用,表现“娘”的劳累,也突出了“娘”想去打工的急切的心情。 |
B.“你尽做白日梦!打工发得了财?”一段通过“爹”的想法和“娘”的“打工梦”的对比突出“娘”的“打工梦”不切实际和虚荣。 |
C.“我娘可能计算不清,她可能又晕了”“那是她此生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全长48公里,不到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暗含这作者对当代农民的嘲讽之情。 |
D.全文大量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农村的妇女形象,行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文章更显形象生动。 |
E.本文作者多出运用口语描绘人物形象,这和文中塑造的“娘”的形象特征吻合,不仅显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使小说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简要分析文中的“娘”的形象特征。
文中多次出现景物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文章的多次出现类似“忙完了地里的活儿,我出门打工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作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