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5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 395亿元增长1.3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材料二: 表1 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比较(单位:元)
| 年份 |
城市 |
乡镇 |
| 1997 |
5 1600 |
2 090 |
| 2004 |
9 422 |
2 936 |
表2 我国贫富差距
| 人群 |
占社会可支配财富的比重(%) |
| 占总人口20%的最贫穷人 |
4.7 |
| 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 |
50 |
材料三: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从先富到共同富裕,让中国每一个角落都富起来。五中全会把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摆到了突出位置。
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的看法。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就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般来说,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有三个阶段,一是以农养工的工业原始化积累阶段;二是农业、工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农工自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是工业积累支援农业,即反哺农业的工业成熟阶段。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
| B.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
|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
| D.矛盾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共同体现的哲理是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B.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 C.矛盾的普遍性 | D.矛盾的客观性 |
“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这首诗错在
| A.忽视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只看到统一 |
| B.坚持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
|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
| D.只注重矛盾双方的对立,忽视了其统一性 |
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此诗句哲理相同的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