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对贺铸《遮鸪天·半死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A.这首词是作者为妻子作的悼亡诗。其前两句就以发问抒写了撕肝裂肺的哀痛之情。
B.三、四句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比自己之丧偶。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画出作者的孤独与凄凉。
C.第五句以原草之露初晞指妻子之新殁,同时,原草露晞又是荒郊坟场应有之景。这就为下面的“新垅”张了本。
D.末二句以“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表现妻子的贤惠与勤劳,抒发了作者对贤妻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
冯延巳
花前失却游春倍,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林间戏蝶帘间
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绿树青苔半夕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桂州腊夜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shē):远。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颈联。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人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现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有远景有近景,有虚景有实景,请分别指出,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受到宋神宗支持,司马光竭力反对并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十五年后哲宗即位才复出。这首诗写于退居洛阳之时,那么,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吗?请加以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