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完成①一②题。
黄天荡咏粱氏
柴静仪
玉面云鬟拂战尘,芙蓉小队簇江滨。不操井臼操桴鼓,谁信英雄是美人。
出塞
徐德音
六奇枉说汉君臣,此后和戎是妇人。能使边庭无牧马,蛾眉亦合画麒麟。
(注:柴静仪,字季娴,清代钱塘(今杭州)人。徐德音,字淑则,清代钱塘人。)
①对这两首诗的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玉面:女子的面容。芙蓉:即莲花,这里比喻女子。这句是说染红玉脸上头上都沾染了战火的灰尘。
B、井臼:打水舂米,指家务劳动。桴:鼓槌。这句是说梁红玉不只是操家务,不问国事的一般女子,而是一位擂鼓助威,英勇参战的爱国女英雄。
C、六奇:六条奇计。枉说:曲说,不公道的称说。和戎:与少数民族和好,通指中央王朝与别族维持和平关系。
D、边庭:边地。牧马:指匈奴贵族南下牧马,窥探虚实,劫扰内地。娥眉:指代女子。亦合:也应。这末两句是说,出塞的女子能使边地不受骚扰,国家安宁。她们的功劳是很大的,只是她们也应该学学棋琴书画,那样更会受人尊敬。
②对这两首诗的分析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清代妇女写的歌颂女子伟大功绩的诗。
B.梁红玉是宋代的一位杰出的抗金爱国的巾幅英雄;而“和戎”的女子则都是皇室的公主,如刘细君、王昭君。
C.柴诗热情讴歌梁红玉这位女英雄的爱国热情和尚武豪迈的气概;徐诗则充分肯定和热情歌颂王昭君等女子出塞和戎为民族团结、人民安定、国家巩固所起的历史作用。
D.柴诗主要以白描手法描叙梁红玉在黄天荡一战英勇抗击金兀术一事;而徐诗则采用衬托手法,即以汉代君臣的六出奇计改朝开国来陪衬女子“和戎”的丰功伟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这首词上阙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写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小 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寒花,菊花。 诗的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 越山见梅吴文英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
【注】 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3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俞紫之
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①。
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②。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③。
[注]①金章;此处指高官的服装。
②鸣榔:即鸣榔,犹扣舷而歌。③潇湘:清深的湘水。词中的“谢三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概括。
请简要分析下片开篇“汀草畔,浦花旁”两句诗的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步野 步
(宋)周密(清)赵翼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