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下列句中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 始速祸焉速:招致 |
B.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向来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
D.后秦击赵者再再:第二次 |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C.由山以上五里,有穴窈然 | D.洎牧以谗诛 |
下列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A.忧劳可以兴国 |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C.日削月割 | D.礼天下之奇才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周炅传
周炅,字文昭,汝南安城人也。祖强,齐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父灵起,梁通直散骑常侍,庐、桂二州刺史,保城县侯。炅少豪侠任气,有将帅之才。梁大同中为通直散骑侍郎、朱衣直阁。太清元年,出为弋阳太守。侯景之乱,元帝承制改授西阳太守,封西陵县伯。景遣兄子思穆据守齐安,炅率骁勇袭破思穆,擒斩之。以功授持节、高州刺史。是时炅据武昌、西阳二郡,招聚卒徒,甲兵甚盛。景将任约来据樊山,炅与宁州长史徐文盛击约,斩其部将叱罗子通、赵迦娄等。因乘胜追之,频克,约众殆尽。承圣元年,迁使持节、都督江、定二州诸军事、戎昭将军、江州刺史,进爵为侯,邑五百户。
高祖践祚,王琳拥据上流,炅以州从之。及王琳遣其将曹庆等攻周迪,仍使炅将兵掎角而进,为侯安都所败,擒炅送都。世祖释炅,授戎威将军、定州刺史,带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天嘉二年,留异据东阳反,世祖召炅还都,欲令讨异。未至而异平,炅还本镇。天康元年,预平华皎之功,授员外散骑常侍。太建元年,迁持节、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五年,进授使持节、西道都督安、蕲、江、衡、司、定六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改封龙源县侯,增邑并前一千户。其年随都督吴明彻北讨,所向克捷,一月之中,获十二城。齐遣尚书左丞陆骞以众二万出自巴、蕲,与炅相遇。炅留羸弱辎重,设疑兵以当之,身率精锐,由间道邀其后,大败骞军,虏获器械马驴,不可胜数。进攻巴州,克之。于是江北诸城及谷阳士民,并诛渠帅以城降。进号和戎将军、散骑常侍,增邑并前一千五百户。仍敕追炅入朝。
初,萧詧(chá)定州刺史田龙升以城降,诏以为振远将军、定州刺史,封赤亭王。及炅入朝,龙升以江北六州七镇叛入于齐,齐遣历阳王高景安帅师应之。于是令炅为江北道大都督,总统众军,以讨龙升。龙升使弋阳太守田龙琰率众二万阵于亭川,高景安于水陵、阴山为其声援,龙升引军别营山谷。炅乃分兵各当其军身率骁勇先击龙升龙升大败龙琰望尘而奔并追斩之高景安遁走尽复江北之地。以功增邑并前二千户,进号平北将军,定州刺史,持节、都督如故,仍赐女妓一部。太建八年卒官,时年六十四。赠司州刺史,封武昌郡公,谥曰壮。
(节选自《陈书·周炅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西阳、武昌二郡太守带:带领 |
B.预平华皎之功预:参与 |
C.并诛渠帅以城降渠:他们的 |
D.率众二万阵于亭川阵:置阵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 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义”的含义。
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 六反》)。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郢州孟亭记
(唐)皮日休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之为尤。介其间者能不愧者,唯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美萧悫,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呜呼!先生之道,复何言耶?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为士之道,亦已至矣。
先生,襄阳人也,日休,襄阳人也。既慕其名亦睹其貌盖仲尼思文王则嗜昌歜七十子思仲尼则师有若吾于先生见之矣。说者曰:“王右丞笔先生貌于郢之亭。”每有观型之志。四年,荥阳郑公诚刺是州,余将抵江南,舣舟而诣之。果以文见贵,则先生之貌纵视矣。
先是,亭之名,取先生之讳。公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于刺史前耶?”命之以先生姓。日休时在宴,因曰:“《春秋》书纪季公子友,仲孙湫字者,贵之也。故书名曰‘贬’,书字曰‘贵’。况以贤者名署于亭乎?君子是以知公乐善之深也。百祀之弊,一朝而去,则民之弊也去之可知矣。”见善不书,非圣人之志。宴豆既徹,立而为文。咸通四年四月三日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拘奇抉异拘:取 |
B.北齐美萧悫美:称赏 |
C.荥阳郑公诚刺是州刺:刺史 |
D.舣舟而诣之舣舟:停船靠岸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介其间者能不愧者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B.日休时在宴,因曰相如因持璧却立 |
C.先生之道,复何言耶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D.则先生之貌纵视矣去今之墓而葬焉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日休对孟浩然的诗作了精当的评论。他认为,孟浩然的诗同李白、杜甫一样,都是“大得建安体”,就是说孟浩然诗明朗刚健,具有建安诗歌的风骨。 |
B.郑刺史命人画孟先生的像在郢州亭子里,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亭子就命名为“孟亭”。 |
C.孟浩然有很多诗句可以和古人相媲美,皮日休在文中例举了几个,并认为孟先生被人称道的诗句还有很多。 |
D.皮日休认为称呼人的名是贬义,称呼人的字是尊重。郑刺史把郢州亭子称为“孟亭”是对孟先生的尊重,这是件善事。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既 慕 其 名 亦 睹 其 貌 盖 仲 尼 思 文 王 则 嗜 昌 歜 七 十 子 思 仲 尼 则 师 有 若 吾 于 先 生 见 之 矣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
(2)公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于刺史前耶?”命之以先生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毁
唐·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全面 |
B.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病:担忧 |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闻:名望 |
D.而望名誉之光光:昭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B.其于人也,乃曰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C.外以欺于人举匏樽以相属 |
D.必其人之与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古之君子的“责己”“待人”来剖析今之君子的“责任”“待己”,虽只是两字之差,却恰恰暴露出当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的恶劣士风。 |
B.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 |
C.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本文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之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
D.通篇采用对比、排比手法、先古后今,由正及反,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又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尤其是对当时士风的刻画,入木三分。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于 人 也 曰 彼 人 也 能 有 是 是 足 为 良 人 矣 能 善 是 是 足 为 艺 人 矣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水之阳有溪焉阳:(水的)北面 |
B.塞其隘,为愚池隘:狭隘之处 |
C.善鉴万类鉴:鉴别 |
D.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牢笼:包萝,囊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B.得其尤绝者家焉吴之民方痛心焉 |
C.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D.则先生之貌纵视矣去今之墓而葬焉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溪原本有人称为冉溪,有人称为染溪,当地人对它究竟是冉溪还是染溪争论不休,这一原因促使作者决定效仿古代愚公谷将溪水改名为“愚溪”。 |
B.第二段中作者一连写了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种景物,全都冠以“愚”字命名,这“八愚”既是作者的自我解嘲,又是他心中愤激之情的集中流露。 |
C.愚溪虽无以利世,然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但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游赏,无人过问,作者借此倾吐了自己的抱负遭打击、才能被埋没的不平之气。 |
D.本文通篇围绕一个“愚”字展开,以愚溪写愚人,表达了一个遭受重大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也进行了含蓄的控诉。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宁 武 子 邦 无 道 则 愚智 而为 愚 者 也 颜 子 终日 不 违 如 愚 睿 而 为 愚 者 也
皆 不 得 为 真 愚 今 予 遭 有 道 而 违 于 理 悖 于 事 故 凡 为 愚 者 莫 我 若 也 夫 然 则 天 下 莫 能 争 是 溪 予 得 专 而 名 焉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2)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