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全球文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说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件事情好还是不好,人们还是争论。
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现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 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里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变得越来越单一。
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份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有些大脑容晨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未见过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
单就一个物种来说,动物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标准化。由于人类的驯养和选种培育,动物慢慢变得像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一样合乎人类的要求。比如说欧洲曾经对鲑鱼进行过工业化的畜养。有些鲑鱼纯粹是出于满足钓鱼进行杂交,大大破坏了野生蛙鱼的血统,导致某些品种濒临灭绝。
由于人类的不谨慎,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环境发生变迁时,会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选自《科学之谜》2006年第2期)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全球化运输使物种侵入到其他地区。
B.人类改变土地用途,如城市扩张以及栖息地的细碎化。
C.人类的驯养和选种培育,使动物越来越标准化。
D.人类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如适应能力极强的蟑螂、乌鸦、老鼠等。
B.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从而使这些物种迅速灭绝。
C.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时,脑袋较大的鸟类能够应付自如,调整生活方式,而脑袋较小的鸟类将受到相当大的打击。
D.人类社会全球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动物全球化都受到科学家和自然资源保护者的强烈谴责。

根据文意,下列各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所以一旦环境发生变迁,这可能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B.因为养殖鲑鱼的适应能力更强,所以当它们逃入自然环境后,大大破坏了野生鲑鱼的血统,导致某些品种濒临灭绝。
C.因为“生物均质化”使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所以这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D.地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可能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生物将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文学的怀念
——关于陆文夫先生的一点文字(葛红兵)
  许多人都以为陆文夫先生是江南人,我也这样以为。上大学的时候,读陆文夫小说,体会那种不紧不慢的文笔,想到那种从容环顾的生活姿态,觉得那种境界是苏北人所没有的。
  后来见了陆文夫先生,当着他的面,不知天高地厚地评论他的南方气质,他却说自己是泰兴人,能那么写,根底里,还是在用外乡人的眼光看苏州。那个时候,我就想他是把泰兴学派的灵气带到苏州去了,其实呢?两者都有的。1948年到苏州的他,刚刚还是高中毕业生,人生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甚至语言都还没有定型,苏州在这个时候,倒是成了他的精神母土了。
  细细地看陆文夫,觉得它身上有北方文人的那种东西,也有南方雅士的东西,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一点也没有市井色彩的。1980年代的时候,我们把它当世俗化的东西来看,实在是看错了。程德培先生眼光狠,看到陆文夫是不理解商业社会的新青年的,其实岂止是不理解,根本就不搭界。他身上有旧式知识分子的清高,他可以谈吃、谈喝,但是,吃和喝之后,是不能谈钱的!所以,他的“美食家”实际上是在天上吃美食,里面到底有多少人间烟火的味道,读者是要细细品味才能嚼出来的。
  这种东西,我们要过了10年、8年才能慢慢理解。那个时候,我们把陆文夫当人性论者,当思想解放的先锋,现在看,他那个解放是向后看的,不过这种向后看,倒是契合了后来“人文精神失落”论者的惊呼。想一想陆文夫在1980年代初就看到这个了,他已经开始在小巷里,在“美食家”的洗澡池里找人文、找精神了。他找得那么踏实、那么消闲、那么隐讳,很多人都没有看出来。
  陆文夫的写作是江南气息的,他发展了一种特有的江南写作。陆文夫说,许多人谈美食,只是注意了吃食、吃什么,却没有注意怎么吃、和谁吃、在什么环境里吃、吃的氛围、吃的境界,他是反其道行之。其实吃和文是相通的,陆文夫的文也是这样,他写小说,就是写出了境界、写出了氛围。他的文里到处都是闲笔,但是,就是这个东西,现代作家、启蒙主义者都不会用,启蒙主义者都是想把文字弄得每个字都大有深意,而陆文夫就不是这样,有了陆文夫,小说就宽松起来了,不那么紧张,不那么盛气凌人了。
  小说消闲了,可以躺在躺椅上看,可以在巷子里乘凉的时候看,用闲笔写的东西就可以闲着看了。当然,陆文夫的小说还是有一些固定的套路,以小见大的冲动从来都存在着,不过,总归和“北方的”路数不一样。
  文字里的陆文夫,我是喜欢的,它展现出来的,都是我这个苏北人没有见过的,精气神都不一样。日常里的陆文夫在我看来也是温和的,也听一个朋友说,他如何对年轻人的一些做法不满,对文坛的一些后进有微辞,他的微辞甚至影响了一些年轻朋友在文坛的发展,但是,那个时候,我到内地工作,给他寄书,原以为他早就忘记我这个小辈了,却不成想,他还写了信来,提到江苏人到内地心理不容易安定云云,他竟然还记得我这个只是见过一面的晚辈。
  前时,听说他过世了,我的朋友沈兄专程到苏州祭奠,他在苏州打了电话来,把苏州祭奠的活动描述一遍,云有关方面如何重视。其实,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最好的祭奠是什么呢?每一部杰作都是他们的丰碑,每个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对他们的祭奠和怀念。(原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作者认为苏北人绝没有那种从容环顾的生活姿态和不紧不慢的文笔。
B.陆文夫先生气质的形成因素,既有幼小时候的东西,即故乡的东西;也有精神成熟期的东西,即精神母土的东西。
C.陆文夫身上有旧式知识分子的清高,不理解商业社会的新青年,对文坛的一些后进也有微辞。
D.陆文夫是人性论者,也是“人文精神失落”的较早发现者。

E.陆文夫是个“美食家”,注重吃的环境、吃的氛围、吃的境界,这与他的行文方式一脉相通。
17.“我”在全文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在作者看来,对文学家最好的祭奠方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联系杰作性质和现实生活中的读书状况等作简要探究。(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沙爽
  井。说出这一个词,仿佛同时说出了幽居地下的水阴凉的气息,还有形容不出色泽的光影浮动在这个词里。是谁?先是探一下头,继而慢慢搅动了这个处在冥想中的词语和它周遭的大气,用一条绳索和一只木质或金属的桶状容器。当桶的底部触到了水面,井的面容受惊一样洇开了层层疑问,而桶的身体情不自禁地倾倒下来,一如亲吻或膜拜。桶把积攒多日的饥渴和烟尘之气吐出来,像一个热爱水的人,闭上眼,纵容自己深深地沉潜……
  这样的情景被我一遍遍记起。木头箍制的辘轳有了年岁,正随着桶的上下行走吱吱呀呀,像一支来自古旧时代的伴奏曲。我这样熟悉它们,好像我无数次身临其境。
  在我的老家郑屯,家居的院子里泊进一眼井,它所传达的意味,不只是丰衣足食那么单纯。这是我成人以后才明白的。此时我已置身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从郑屯蜿蜒流淌的那条不知名的小溪开始,我经历过的河流越来越宽广深邃。我想到早年的人群逐水而居,足够深广的河流才能擎起足够多的人。而一个没有河流可以凭藉的城市仿佛丢失了存在的前提,不只丧失了灵动之感,更被抽走了底气和依据。一条古老的河流蕴涵着它所有过往年代的光彩和证词。而一眼井正是一条隐蔽的河流,它使一户人家有了源远流长和根深叶茂的意思。
  井。我最喜爱的汉字之一。仅仅是这样的字形:像一架水车在等待水流。其余时候,井期待,等候,井似乎天生有一副良家女子的表情。幽深,安静,内心的潋滟和汹涌不为人知。这样的一眼井守候在家里,生活朴素的调子上面,很容易就泛出了从容润泽的比喻。一眼细水长流的井和一个精打细算的女人,构成了一个家庭最安定的部分。鸡鸭鹅狗奔跑在上面,黄瓜和韭菜生长在上面。桃树和梨树也正葱茏起来。这时候,井的四个笔划像框架支撑起一个家的屋脊和庭院。
  以上是关于井的诗意想法。而实际上,一眼无遮无拦的井,正如同山腰上那一座时隐时现的水库,在我的童年疯长了如此浓密的诡谲和惊恐。在祖母的严厉警告和村庄里四下飘荡的可怕传闻中,我远避这两处禁地。我按捺着砰砰作响的心,像抱紧一只不听话的小猫,它随时准备挣脱我,蹿上水库边那条长满艾蒿的小道,蹿过篱笆和井台。而水库和井的深处随时可能伸出一只手来,把它凭空拽下。早在六岁以前我已经被村庄培养起对水最充分的敬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帝王的哲学。水滋养生命又索要生命,这是村庄的哲学。而比之水库或者河流,一眼井与村庄结合得如此紧密,它就是村庄的一枚骨刺,卡在村庄的骨头与骨头中间。当我在村庄的血管里漫游,一抬眼就与它狭路相逢。我无数次远远窥视那些大人汲水的姿态,他们面目平静,间或还和旁边的人说笑着。他们心里不害怕吗?在村庄一茬一茬长出的故事里,一些想不开事的人跳到了井里,大多是些女人,似乎女人天生与井相互热爱。许多年来我对这些投身于井的人心怀厌憎,他们使井水在我的想象中变成了另一种事物,使一团团阴森的雾气从井底升起,像一只空荡荡的翅膀,凉丝丝地从村子的这头扇到那头,让村庄里的人面色冰凉。
  在听懂祖父关于井的故事之前,我以为井的下面有一座宫殿,或者是与一个我想象不出的世界相连。
  而祖父的故事让我不得不脚踏实地。祖父说的是我家院子里的那口洋井。隔了这么多年,我甚至想不起它的颜色了,好像是一种旧旧的铁锈红。祖父说,当初挖这口井的时候,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我父亲理所当然地下到井里。因为是洋井,井的直径大约仅一米左右,刚刚容得一个人在底下挥动锹把。挖出的泥沙装在筐里被帮忙的人吊上来,就堆在井的四周。同时堆在四周的还有垫井台的石头。挖到第二天,开始出水了,再挖一两米就可以完工。变故是忽然间发生的。一块大石头突然松动,祖父拦阻不及,石头径向井中坠去。祖父讲到这里,目露惊恐,望着我。我没有惊呼,我当然知道我父亲还好好的活着。彼时我父亲在井底平静地挖起一锹泥,刚刚直起身子,一块石头紧贴着他的后脑呼然落在泥水里。祖父长舒一口气,说,真玄啊,如果偏上几厘米——几厘米,这就是一眼井和若干年后我得以抵达人世的空间和缝隙。 (选自《钟山》,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开篇展开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格描写了在井中打水的情景,语言优美,既引出了下文对家乡的井的描写,又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B.“从郑屯蜿蜒流淌的那条不知名的小溪开始,我经历过的河流越来越宽广深邃”一句的含义是, “我”离开了老家郑屯,看到的河流远比家乡的小溪宽广深邃。
C.“当我在村庄的血管里漫游,一抬眼就与它狭路相逢”一句中,“狭路相逢”写出了井带给童年的 “我”的很多惊恐。
D.从童年到少年到成年,“我”对老家郑屯的井的感情经历了“惊恐——思念”两个阶段。

E.在文中,作者借“井”抒情,既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又含蓄表达了对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的厌倦。
17.文中说“以上是关于井的诗意想法”,从上文看,作者写了哪些“井的诗意想法”?请分条概述。(4分)
18.在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叙述祖父关于井的故事?(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乡村:民族的记忆与想象
雷抒雁
①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②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③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商品的繁荣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现,拉开了城乡经济和文化的距离。衣衫褴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
⑤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却很少有人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一部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
⑥广大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以新农村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哪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千姿百态的乡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镇。
⑦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保护诗意的乡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当务之急。我国的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⑧如山西长治的八义镇,名称源于著名的长平之战,八位义士阻拦赵括草率发兵抗秦,被刚愎自用的赵括杀害;战争结果是赵军大败。此地后来立碑纪念“八义士谏赵处”,村子更名八义村。
⑨像这样一些有趣的记忆,中华大地的许多村子都有。建设新农村,关心和保护,留存乡村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文革”时期用的那些流行语言替代乡镇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么“罗马”、”阿拉斯加”之类的崇洋名字改造古老乡村。新农村,一定要是中国式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一脉相连的农村。
⑩我们的记忆,想象和情感,还在农村。那里,永远都应是我们诗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乡村与都市亲近,而不是让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
19.文章一开头说,“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请用简洁的语言,对第①②两段中所描绘的“乡村”的特点加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20.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妙在哪里?
21.(1)第⑤段中写思念乡村的种种人有什么作用?
(2)第⑧段中举长治的八义镇为例有什么好处?
22.从全文看,作者对建设新农村有着怎样的思考?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赵丰
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把生命匍匐在其中。
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时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的、尽情的、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呐喊。
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的旷达。
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
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朋友在收杆,西山的晚霞送走了遥落的太阳,秋风下,金黄色的芦苇在水面荡漾,一片片云朵围拢着又散去,舞动成晚霞样的遐想。朋友钓了许多鱼。他说,我在乎的是钓鱼时的感觉,没有工作,没有应酬,没有烦恼,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在这片属于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居然拥有了帕斯卡尔般的境界。当他陷于那个小城,那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时,他是陷入思想的荒芜的。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在广阔的芦苇地里收获灵感呢?
帕斯卡尔关注的是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他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在说出这番话后,他将自己置于芦苇地的深处,任冬日的晚风吹着。那个夜晚,帕斯卡尔的灵魂破土而出,他找到了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
1662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上帝却领走了他。“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恒的嘱咐。
(选自《福建文学》2009年第五期,有删节)
11、联系全文,简析开头一段的作用。

12、在文章的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说“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

13、在文章第六段,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表达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4、请探究在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蕴含了他的哪些思想。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赵丰
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把生命匍匐在其中。
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时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的、尽情的、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呐喊。
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的旷达。
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
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朋友在收杆,西山的晚霞送走了遥落的太阳,秋风下,金黄色的芦苇在水面荡漾,一片片云朵围拢着又散去,舞动成晚霞样的遐想。朋友钓了许多鱼。他说,我在乎的是钓鱼时的感觉,没有工作,没有应酬,没有烦恼,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在这片属于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居然拥有了帕斯卡尔般的境界。当他陷于那个小城,那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时,他是陷入思想的荒芜的。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在广阔的芦苇地里收获灵感呢?
帕斯卡尔关注的是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他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在说出这番话后,他将自己置于芦苇地的深处,任冬日的晚风吹着。那个夜晚,帕斯卡尔的灵魂破土而出,他找到了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
1662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上帝却领走了他。“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恒的嘱咐。
(选自《福建文学》2009年第五期,有删节)
11、联系全文,简析开头一段的作用。

12、在文章的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说“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

13、在文章第六段,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表达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4、请探究在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蕴含了他的哪些思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