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4年,英国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的受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食,因劳动繁重,贫民称救济院为“巴士底狱”。这反映出
①英国工业化初期的社会贫富差别巨大 ②大量的贫困者有好逸恶劳的倾向 ③追求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现象严重 ④政府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贫困问题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导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不结盟运动兴起 | 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 C.两极格局的存在 | D.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
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 B.反映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
| C.标志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 D.说明美国黄金储备居世界第一 |
某历史课外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使用了以下参考资料:①亚当·斯密的《国富论》②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③《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问题应该是
| A.工业革命和自由主义经济 | B.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
| C.欧共体和欧洲的联合发展 | D.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 |
有人说,既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又带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同时又具有落后国家推行赶超现代化的特点。这句话中“”最恰当的应填
| A.战时共产主义 | B.斯大林模式 |
| C.罗斯福新政 | D.文化大革命 |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
|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 |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