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2009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同时,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
材料二:2009年12月5—7日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三: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要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扩大农村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1)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2)材料一和二有什么内在联系?
(3)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2010年经济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依据。
(4)结合材料,从国家职能的角度说明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80多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近400倍,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今天的宁夏,已经进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革开放初346元增加到108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6元增加到3181元,分别增长了31倍和27倍,全区绝对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52.7万人下降到5万人。
材料二要实现自治区的繁荣发展和团结稳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这是内蒙古自治区60年发展历程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应当继续遵循的重要原则。
结合材料,说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

2008年6月23日,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孙玉玺在使馆举行西藏专题记者招待会。孙大使指出,中国宪法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保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的特殊权益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经历了40多年的自治管理,中央在保护西藏的传统语言、文化,帮助发展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

2008年6月24日,北京奥运圣火在西宁完成了青海境内最后一站的传递。3天的青海之旅,“祥云”飘过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内传递,领略了青海多彩的自然风情和500多万各族人民的奥运激情,同时也成为青海生态保护成果和各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共处的见证。
我国各民族能够长期团结、和睦、繁荣,是因为我国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

材料一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最具经济活力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中美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多源于误解和相互猜疑,建立对话机制有利于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能有效地减少摩擦,找到合理的出路。
材料二2008年12月4日至5日,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温家宝总理在会见美方代表团成员时指出:加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携手应对风险和挑战尤为必要,中国政府愿继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与各国一道共克时艰。美国国内许多有识之士也认为,该机制开创了建设性的新途径,明确了中美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在同时推进中国改革进程和美国经济利益方面取得了切实成果。
运用政治常识分析中美积极开展战略经济对话的原因。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题为《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为了有效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应该增强信心、加强协调、密切合作。
胡锦涛主席的上述讲话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