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答题
荧光蛋白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日本化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三人,以表彰他们发现和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质”(简称GFP)技术。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的形状呈圆柱形,就像一个桶,负责发光的基团位于桶中央。装在“桶”中的发光基团对蓝色光照特别敏感。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会吸收蓝光的部分能量,然后发射出绿色的荧光。
在大自然中,具有发光能力的生物有不少,萤火虫是陆地上最为人所熟悉的发光生物。在海洋里,某些水母、珊瑚和深海鱼类也有发光的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动物的发光机制是两种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合作产生的结果。不同发光生物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些生物的发光本领,只能是它们自己的“专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从美国西岸打捞了大量发光水母,带回位于华盛顿州的星期五港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惊扰时会发出绿色的荧光,这位科学家希望找到这种水母的荧光素酶。然而,经过长期的努力,仍然毫无收获。他大胆地假设,这种学名叫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的发光机制也许并不是常规的荧光素/荧光素酶原理。他想,可能存在另一种能产生荧光的蛋白。此后,他进行了更多的实验,终于搞清楚了,在这种水母的体内有一种叫水母素的物质,在与钙离子结合时会发出蓝光,而这道蓝光未经为人所见就已被一种蛋白质吸收,改发绿色的荧光。这种捕获蓝光,发出绿光的蛋白质,就是绿色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机理比荧光素/荧光素酶要简单得多。一种荧光素酶只能与相对应的荧光素发光,而绿色荧光蛋白并不需要与其他物质合作,只需要用蓝光照射,就能自己发光。
在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们更多的是利用这种能自己发光的荧光分子来作为生物体的标记。将这种荧光分子通过化学方法挂在其他不可见的分子上,原来不可见的部分就变得可见了。生物学家一直利用这种标记方法,把原本透明的细胞或细胞器从黑暗的显微镜视场中“纠出来”。
可惜的是,传统的荧光标记在发光的同时,会产生具有毒性的氧自由基,导至被观察的细胞死亡,这叫做“光毒性”。因此,在GFP发现以前,科学家们只能通过荧光标记来研究死亡细胞静态结构。相反,GFP的光毒性非常弱,非常适合用于标记活细胞。生物学家们可以用GFP来标记几乎任何生物分子或细胞,然后在蓝光照射下进行显微镜观察。原本黑暗或透明的视场马上变得星光点点——那是被标记了的活动目标。对生物活体样本的实时观察,在GFP发现和应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然而,自GFP发现起经过了二十多年,才有人将其应用在生物样品标记上。1987年,道格拉斯•普莱沙克隆出了GFP的基因序列。1993年,在普莱沙的基础上,马丁•沙尔菲成功地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使得除水母以外的其他生物(如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GFP,这不仅证实了GFP与活体生物的相容性,还建立了利用GFP研究基因表达的基本方法,而许多现代重大疾病都与基因表达的异常有关。至此,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场“绿色革命”揭开了序幕。
此后,谢尔盖•路基亚诺夫又从一种珊瑚中分离出了与绿荧光蛋白类似,但能发出红色光的荧光蛋白,预示着荧光蛋白可以有不同的颜色。美籍华人钱永健系统地研究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工作原理,并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化学改造,不但大大增强了它的发光效率,还发展出了红色、蓝色、黄色荧光蛋白,使得荧光蛋白真正成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工具箱,供生物学家们选用。目前生物实验室普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部分是钱永健改造的变种。有了这些荧光蛋白,科学家们就好像在细胞内装上了“摄像头”,得以实时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下列对“绿色荧光蛋白”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置于蓝光灯之下,能发出绿色荧光的物质。 |
B.是从水母中提出的呈圆柱形的、中央基团能发光的蛋白分子。 |
C.是分子呈圆柱形,中央基团吸收蓝光,改发绿色的荧光的蛋白物质。 |
D.是能够作为生物体活细胞标记的蛋白质。 |
下列对原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日本科学家下村修是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他不止发现了水母在受到外界的惊扰时会发出绿色的荧光的现象,更研究出水母的发光机制的关键物质绿色荧光蛋白。 |
B.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的发现,其科学价值还是隐形的,经过二十多年,不少科学家的继续奋斗,才使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场“绿色革命”揭开了序幕。 |
C.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成功地通过基因重组方法,证实了GFP与活体生物的相容性,建立了利用GFP研究基因表达的基本方法。在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展应用上居功至伟。 |
D.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研究GFP的贡献一是对荧光蛋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化学改造,二是实时观察生物活体样本,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 |
下列对原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切水母的发光机制并不是常规的荧光素/荧光素酶原理而是存在另一种能产生荧光的蛋白。这种捕获蓝光,发出绿光的蛋白质,就是绿色荧光蛋白。 |
B.萤火虫、珊瑚、和深海鱼类等大多数动物的发光机制是两种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合作产生的结果。 |
C.GFP能发出绿光的条件是蓝光照射;AEquorEA viCtoriA水母能不要外界蓝光照射而发出绿光,是因为它利用自身物质在与钙离子结合时会发出蓝光。 |
D.红色、蓝色、黄色等荧光蛋白的发光机制与绿色荧光蛋白是相同的。 |
下列推断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也属于仿生学的体系,这项伟大成就的取得, 充分证明,即使是完善的学科,也还有无穷的未知领域,也还有无限的研究价值。 |
B.美籍华人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既是中国人的骄傲,也应该引起中国人的思索和反省。 |
C.GFP对生物活体样本的实时观察的伟大突破,证明了科学技术具有无穷意义, 这促使人们以更大的兴趣和勇气,挑战现实中的难题。 |
D.科学家的伟大,不止是从平常现象发现不平常的问题,而且能研究出科学的原理 ,乃至发展到实际的应用。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古希腊的石头
冯骥才
①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②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③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摧。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④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岁月感就是时间感。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⑤于是一种美出现。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⑥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这时,使我惊讶的是,它竟像是两尊佛像。与敦煌和云岗中那些北魏与西魏的佛像酷似!如果我们将两个佛头安装上去,也会十分和谐的!于是,它叫我神驰万里,一下子感到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人在犍陀罗为原本没有偶像崇拜的印度人雕刻佛像,再到佛教东渐与中国化的历史——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⑦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由此,我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⑧我便到处去寻访古老的文化的石头,从那一片片石头的遗址中找到时光隧道的入口,钻进去。
⑨然而,我发现希腊到处全是这种石头。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到苏纽的海神庙,从埃皮达洛夫洛斯的露天剧场到迈锡尼的损毁的城堡,它们简直全是巨大的石头的世界。可是这些石头早已经老了。它们残缺和发黑,成片地散布在宽展的山坡或起伏的丘陵上。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
⑩尽管无情的历史遗弃它,有心的希腊人却无比珍惜它。他们保护这些遗址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十分奇特,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一棵石柱在一千年前倒在哪里,今天绝不去把它扶立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当然他们又不是对这些先人的创造不理不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他们做得小心翼翼,好像这些石头在他们手中依然是活着的需要呵护的生命。
(11)他们使我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认识到这些,便会感到我们已身在历史中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
(12)迈锡尼遗址给人的感受真是一种震撼。这座三千多年前用巨石砌成的城堡,如今已是坍塌在山野上的一片废墟,被时光磨砺得分外粗糙的巨大的石块与齐腰的荒草混在一起。然而,正是这种历史的原生态,才确切地保留着它最后毁灭于战火时惊人的景象。
(13)今天,入夜后如果我们在遗址点上篝火,我们的想象还会进入那场以情杀为背景的毁灭性的内战中去。于是我想,如果把迈锡尼交给我们——我们是不是要把迈锡尼散乱的石头好好“整顿”一番,摆放得整整齐齐;再将倾毁的城墙重新砌起来;甚至突发奇想,像大声呼喊着“修复圆明园”一样,把迈锡尼复原一新。如若这样,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去
(14) 这是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8年第9期,有删改。)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
答:历史的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第(11)自然段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阅读第⑥到(13)自然段,说说作者发现了哪些非同寻常的细节?感受到了哪些历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在文中第(13)自然段设想了“我们”保护迈锡尼遗址的做法,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在第(14)自然段空格内填写一句话,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能概括启示,不超过20字。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文中第4自然段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陈独秀曾说过,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陈独秀不仅肯定了蔡元培是其时三位最主要的主持者之一,而且也肯定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
新文化运动虽肇端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但它真正得以发抒,并进而掀起洪波巨澜,却是始于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将陈独秀诸人及《新青年》引进学校。“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直接介入新旧派的论战,甚至也没有发表过直接表态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文章;但他却顶住了旧势力攻击所谓“覆孔孟、铲伦常”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勇敢地保护了陈独秀诸人。人所周知的蔡元培著名的分别致《公言报》和林琴南的公开信,以及他为保护陈独秀不惜拍案而起,反映了这一点。惟其如此,梁漱溟以下的论断便自有其合理性:“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足见,“五四”前的蔡元培,其主要的贡献之一,便在于充当了新文化运动的庇护人。
值得注意的是,1920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短文《洪水与猛兽》。他将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形象地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以为中国现状可算是洪水与猛兽斗,“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伏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胡适在发表是文的“附记”中强调,这是“很重要的文字,很可以代表许多人要说而不能说的意思”。罗家伦则称之为“光芒万丈的短文”。笔者以为,是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思潮以反对军阀,固属难能可贵;但它以洪水比喻新思潮的“洪水”论,同样值得重视。在蔡元培看来,新思潮似滔滔洪水,来势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同时,犹如水源太旺了,泛滥岸上,难免冲毁了田庐。对付洪水,禹用导法,使归江河,结果不但无害,且得灌溉之利。对于新思潮,也不能湮,只能导,令其自由发展,自然有益而无害。蔡元培的“洪水”论,耐人寻味:既将新思潮比作洪水,他实际上便是预设了它难免有自己误区的前提;强调“来帮同疏导洪水”,很显然,他也不单是强调支持新思潮的自由发展,而是同时强调了积极引导的必要性。要言之,强调对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要加以积极正面的引导,这是蔡元培“洪水”论的根本取向。
“五四”后的蔡元培接连发表了诸如《新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何谓文化》《东西文化结合》等一系列的文章与演讲,就新文化运动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直抒胸臆。这表明,蔡元培的角色正悄然发生了变化,即由庇护人进而转变为积极和正面引导新文化运动的“疏导洪水”者了。“五四”后,蔡元培对“洪水”即新文化运动的“疏导”,主要表现有三:其一,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其二,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应持分析的态度。其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东西文化结合。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认为《洪水与猛兽》一文的主要意义的一项是
A.该文以洪水喻新思潮,以猛兽喻军阀,以二者的搏斗喻当时中国社会状况。 |
B.该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军阀,确属难能可贵的重要文字。 |
C.该文认为“洪水”虽冲破了旧习惯但难免有其误区,其思考耐人寻味。 |
D.该文强调“来帮同疏导洪水”,表明了对新思潮进行积极引导的必要性。 |
结合全文来看,蔡元培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答:蔡元培先生“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应持分析的态度”,请举一实例对本观点进行阐述。120字以内。
答: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
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
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
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
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生态整体主义
王诺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裁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撒、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对“生态整体主义”这一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生态整体主义是指把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的生态观。 |
B.生态整体主义把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 |
C.生态整体主义把有利于维持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
D.生态整体主义不再考虑人类的利益。 |
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的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整体主义和以往的生态观不同,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 |
B.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 |
C.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
D.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
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家对专利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态。对内以为只要有了专利就保护了自己的知识资产,对外则将人家注册的专利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世界上每天都有几百个专利注册成功,也有相当一些专利在诉讼中被判无效。知识产权是私权,本质上是保护排他性权益,有争议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尊重的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和被这些原则认可的技术发明,同样也尊重法律给予他人争辩乃至否定这种保护的权利。所以对具体专利的保护与对自然遗产、文化传统的保护在性质上决不能同日而语。
缺乏竞争意识的知识产权战略追求的只是获得专利,这种“唯专利论”让企业围着知识产权转。一些企业、科研机构现在知道着力培养帮助注册专利的人才,而对培养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尚未提到议事日程。然而,市场经济告诉我们,虽然花很大代价保护专利,但在利益驱动下,竞争对手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来破解对专利的保护。
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尚处在技术积累期,还必须鼓励多申请专利。在目前已经注册的专利中属于发明类的较少,而属于实用新型的和外观设型的计较多,这种状况一时难以改变,无须责难。特别是不要轻易把某些专利判定为垃圾专利,因为专利不一定以开发产品或服务为最终目,全世界的专利总量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可以实现经济价值。有些专利是出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考虑暂时不会去产品化,有些仅仅是防止别人进入的篱笆,还有些专利注册行为是为了迷惑对方,或是准备与对方权利交换用的。
企业的专利战略如果从市场竞争出发,就会有无比丰富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申请专利也是一种知识产权战略。对十分容易被模仿而又难以赢得诉讼的,不申请专利而将这种技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可能更加有利。与专利不同,商业秘密没有义务公开技术内容,保护时间可以没有期限。放弃一部分专利也是一种竞争手段。IBM公司宣布建立一个专利共享平台,放弃价值千万美元的500多项专利,供社会免费使用。这些专利与开源软件开发有关,这样能够做大以开源软件为基础的大量下游企业,为公司自己的产品扩大了市场,其结果恰恰是对竞争对手微软公司的产品构成了重大的挑战。下列不属于“唯专利论”表现的一项是
A.把专利数量和规模作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追求的目标,着力培养专利注册人才。 |
B.认为有了专利即可有效保护自己的知识资产,别人无权争辩或否定。 |
C.积极申请专利,而对有些专利并不急于实现其经济价值。 |
D.将所有的技术发明都及时地申报专利,并为之付出很大代价加以保护。 |
下列对本文所主张的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符合知识产权原则的技术发明注册为专利,并采取一系列策略维护自己的专利权。 |
B.对专利制度难以保护的、易被模仿又难以胜诉的技术发明,可以不申报专利,而将其作为商业机密加以保护。 |
C.可以通过部分专利共享,做大下游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
D.面对市场竞争,把培养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列为远期目标。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专利总量中小部分可以实现经济价值,防止对手涉足或迷惑对手的专利则具有战略价值。 |
B.在技术积累期,采取鼓励申请专利的措施后,大多数企业的专利中发明累的多了,实用类的少了。 |
C.基于市场竞争的知识产权战略,应主要采取专利以外的手段,比如暂时不将专利产品化、主动放弃部分专利等。 |
D.保护具体的专利是为了体现专利的公益性,与之不同的是,保护自然遗产、文化传统则是体现其排他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