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零又曰:“舜之将死,真冷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固不待物。”
(选自《庄子·山木》)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公任往吊之 吊:慰问
B.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C.为其布与 布:财帛
D.绝学捐书 捐:捐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引援而飞 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
B.是以免于患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C.逃于大泽 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
D.其为鸟也 为其累与
11.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②辞其交游
③逃于大泽 ④逍迹于卫 ⑤徐行翔佯而归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视之。
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伤害。
C.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①,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注】①脩絜:xiū jié,高尚纯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矫制之罪矫制:假托皇帝的命令 |
B.臣谨以便宜便宜:有利的时机 |
C.弘大体,不拘文法文法:法令条文 |
D.汲黯之戆也戆:刚直,愚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变色而罢朝②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
B.①列于九卿②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 |
C.①士亦以此不附焉②以庄见惮 |
D.①甚矣,汲黯之戆也②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汲黯忠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②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③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④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
⑤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⑥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②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景帝时,汲黯靠父亲的关系而当上太子洗马,因为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 |
B.汲黯在任东海郡太守时,用一年多的时间便把东海治理得很好,作者认为他是称职的。 |
C.灌夫、郑当时和宗正刘弃三人都是当时敢于直谏的官员,汲黯与他们十分友好。 |
D.汲黯前来启奏政事,皇上因没戴帽子便躲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译文:
(2)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译文:
(3)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潜传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
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属:写作
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候:安抚
C.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赉酒具赉:携带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舆: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即便就酌,醉而归吾尝终日而思矣
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敛赀财以送其行
3.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潜“任真自得”的一组是()
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②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③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④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⑤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
⑥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⑤⑥
4.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聪颖洒脱,卓尔不群,擅长写文作诗,他的《五柳行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潜,曾因亲人的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即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
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性情“高趣”。
D.陶潜,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酒便酌,他的宅旁栽满菊花,他抚弄无弦琴,可见他性格豁达,品行高洁。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2分)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
(5)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后乃纵遣之。畴得北归,率举宗族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丸,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三国志•魏书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自出祖而遣之祖:饯送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趣:通“趋”
C.购求获畴购:购买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夺:强行改变
2.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为正义,讲义气)的一组是()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④率举宗族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奉命出使,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的确不辱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以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众事的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丸,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5分)
(2)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5分)
文言文阅读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③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选自《新序•杂事四》)
注:①劬:qú 勤劳;②窳:yǔ 懒惰;③惄:nì 忧思。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搔:通“骚”,扰乱 | B.楚亭旦而行瓜行:巡视 |
C.此梁之阴让也让:谦让 | D.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信:守信用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楚令因以梁瓜之美申之以孝悌之义 |
B.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因具以闻楚王因击沛公于坐 |
D.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史记。孔子世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色作 作:改变。 |
B.子路愠见 愠:恼怒 |
C.意者 吾未仁也 意:意见 |
D.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顺:合乎人意。 |
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对于孔子对待三个学生的态度,看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热情赞扬了颜回,批评了子路和子贡;相形之下,对子贡批 评得严厉。 |
B.孔子热情赞扬了颜回,批评了子路和子贡!相形之下,对子路批 评得严厉 |
C.孔子对三个学生都作了批评,只是对颜回批评得很含蓄。 |
D.孔子对子路、子贡的批评态度相同,对颜回作了含蓄的赞扬。 |
下列对本文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个故事:孔子打算去楚国应聘,陈 和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重用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 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在病中仍弹 琴并批评教育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后来楚王发兵来接,孔子才得 脱险。 |
B.这是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个故事:孔子打算去楚国应聘,陈和 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国重用后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 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也产生了 悲观情绪,发出“吾道吾邪”的疑问。只因颜回的一番答话才使他 重新振作起来。后来楚王发兵来接,孔子才得脱险。 |
C.孔子在去楚国途中被陈、蔡的执政大夫发兵围困在旷野上,既不能 脱身,又没有粮吃;他的一些学生很有怨气,孔子对他的学生作了 批评教育,平息了他们的怨气。 |
D.孔子在去楚国途中被陈蔡的执政者发兵围困在旷野上,既不能脱身, |
又没有粮吃,他的一些学生心中也很有怨气。但面对困境,孔子意
志坚定,情绪乐观,并联系实际,有说服力地批评教育了那些信心
不足的学生,显示了大教育家的风度。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虽 然 夫 子 推 而 行 之 不 容 何 病 不 容 然 后 见 君 子 夫 道 之 不 修 也 是 吾 丑 也 夫 道 既已 大 修 而 不 用 是 有 国 者 之 丑 也 不 容 何 病 不 容 然 后 见 君 子 孔 子 欣 然 而 笑 曰 有 是 哉 颜 氏 之 子 使 尔 多 财 吾 为 尔 宰 于 是 使 子 贡 至 楚 楚 昭 王 兴 师 迎 孔 子 然 后 得 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②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