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和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在图幅中部,用"==>"符号("==>"画成3厘米左右长),表示该区域年降水量递减变化的总趋势。
2.小冬作文中写道:"……烈日当空,我们爬上了山顶,大家惊呆了。眺望山下,湖水碧波荡漾;俯视陡崖,使人心颤汗冒。下午,更神奇了。下山途中,突然,天空滚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哗哗而下。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在天空又露出了笑脸……"
小冬所登山是图中我国著名的旅游名山,它的名称是 ; 作文中描述的降水,按成因划分属 雨,这种类型的降水在图示区域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
3.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 ;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 。
4.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
材料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在秦巴山区的十堰兴建了"二汽"。厂区分布在东西长32千米,南北宽8.5千米的二十多条山沟里。1981年,以"二汽"为核心的东风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东汽")成立。为了进一步发展,2003年9月,"东汽"总部迁至图中乙地,标志"东汽"已全面搬迁。
5.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东汽"从十堰搬迁到乙地的主要原因。
51.下面为地球上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分布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的地区约占全球范围的。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2)等太阳高度线C的数值是,D点的经纬度位置为。
(3)图中A、B两点间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写出推理和计算过程)
(4)下面的四幅日照图中,日期与上图最接近的是。
读南亚和南美洲最大国家的地理简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1)甲图所示国家是________;乙图所示国家是________。按照其生产力水平,它们均属________国家,在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
(2)根据图示,两国均利用本国丰富的________(矿产)资源出口矿石,并建立了本国的________工业。甲图①②③④四个城市中,________ (填数码)是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城市;乙图⑤⑥⑦⑧四个城市中,(填数码)为自由贸易区和电子工业中心。
(3)两国地形特点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示地形判断,北部靠近板块边缘的是________图所示的国家。
(4)按温度带划分,两国绝大部分都位于________带,但甲图所示国家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气候,而乙图所示国家主要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
(5)在发展耕作业方面,两国相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甲图所示国家的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乙图所示国家的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关于两国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项选择)
A.两国均已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
B.甲国科技力量雄厚,发展工业潜力大 |
C.甲国推行“绿色革命”,粮食大量出口 |
D.甲国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 |
E.乙国咖啡、甘蔗、黄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F.乙国与邻国共同建有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上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沿岸和________沿岸的狭长地带。
(2)日本工业属于典型的加工贸易型,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
(3)日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工业主要有( )
①技术密集型工业 ②劳动密集型工业 ③能耗高的工业④产品容易运输的工业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③④ |
(4)字母G处是著名的_______渔场,它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______________。简述日本渔业发达的社会条件:_______。
下图表示某公司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a、b两国为发展中国家,c、d为发达国家。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Ⅰ阶段,该企业向a国进行产业转移,其主要原因是利用a国的 _______ 。
(2)在Ⅱ阶段,该企业向b、c、d三国也进行了产业转移,其主要因素是 ________ 。
(3)该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形式有 ________________ 。
(4)在该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了世界经济联系的________________。
读以色列的海水淡化工厂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国的名称是________,该国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
(2)B湖泊的名称是__________,其北部有__________河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