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孙中山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
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王朝统治时间简表(表中年数包括统一王朝形成时间)

王朝

汉(含新)
西晋





合计
统治
年数
15
425
51
38
289
97
277
267
1459

  (1)材料一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问题,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有人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请论证此观点。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民族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



 

 

 
(2)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的主要变化是什么?促进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记》
(3)材料三中,康熙帝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了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4)材料三肯定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试以隋唐为例,简要加以说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材料二: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利分配

500斗级
年收入500斗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担任骑兵的公民。年收入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有两头耕牛,可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年收入200~300斗,享有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的诗歌体现出其怎样的政治理念?
(2)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2分) 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 (1分)这一措施反映出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8分) 其中哪一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东西方政治制度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在回忆录
材料三“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谈尊重各圆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图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谊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4分)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3分)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4分)
(4)请列举二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 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句)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色彩,其原因是战争需要平民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他们处于要求政治上得到进步的有利位置,在需要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采取罢工的形式。他们通过平民大会选举保民官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包括写下法律条文,公诸于众,限制任何公民拥有的土地数量。它还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还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
材料三英王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首相、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否决法律、宣战、缔结约大权。但这些只是例行公事,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然而国王又是不可缺的,除了礼仪方面的作用外,某个政治环节发生矛盾,国王可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调节。有人说,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舰船的原动力,但却是扬起风帆的桅杆。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材料四“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康熙皇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并概括说明“罗马法律制度刚建立时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的原因。
(2)材料二出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所反映的政体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国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如何?
(3)与材料二中的“国王”比较,材料四中“朕”的权力有何不同?其反映了什么性质的政体?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